中國經濟步入中速增長階段 需以創新為新動力

                2012-05-21 09:5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你認為今年全年物價形勢會怎樣?

                  邱曉華:我想,未來3%到4%的年度通脹水平將是一個常態現象,我們要做好面對這個3%到4%通脹壓力的心理準備、政策準備和物質準備。

                  我認為,2012年短期內的通脹形勢,壓力還存在,但通脹形勢有所緩解。第一季度CPI上漲3.8%,第二季度估計要低于這樣一個水平,三季度可能還會繼續保持相對平穩的態勢,四季度因季節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影響,物價漲幅可能會略有回升,全年通脹水平可能會保持在3.5%到4%之間,完成4%的預期控制目標把握是比較大的。

                  《21世紀》:過去每個五年規劃和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會提出要提升消費對GDP貢獻力,但效果不明顯,對此怎么看?

                  邱曉華:投資率高于消費率在發展中國家里面應該說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在發展中國家,由于各種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薄弱,對投資的需求更大,在客觀方面有投資增長先于消費的趨勢,只是中國反應得更為突出。

                  《21世紀》:為什么我們國民儲蓄那么高,而消費意愿卻那么低呢?

                  邱曉華:這是由幾個客觀因素造成的:

                  第一是文化因素。我們老百姓儲蓄率和政府儲蓄率,加在一起都在40%以上,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很高的。高儲蓄率這樣就會帶來高投資率,也就是儲蓄必然轉化為投資。

                  第二是發展階段的因素,即消費正處在一個轉型、升級的階段,我們說2000年初步實現小康,更高級別的小康和更高水平的消費確實有一個升級、轉型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貨幣積累。也就是說它由百元級向千元級,向萬元級,數萬元級或十萬元級以上消費的升級過程中,客觀上有一個貨幣積累的階段,相當一部分收入會轉化成為儲蓄,成為遠期消費的能力積累。

                  第三是體制性的因素。我們的社會保障水平還是低水平的。很多人為了養老,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醫療,為了住房,他都要進行一些財富儲備,這叫做風險性儲備,它與更高層次的消費性的儲備交織在一起,放大了儲蓄的提升。

                  第四是消費能力性的因素。這些年,居民收入增長始終慢于經濟的增長、低于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還有相當大的人口處在消費能力不足的狀態,這是影響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五,我覺得可能跟我們產業和企業的結構有關系。因為我們的產業從整體上處在低端的產業,它的單位速度所產生的這種可分配的物質財富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是偏低的。

                  也就是說,我們每增長1%可能也就只能帶來百分之零點幾個點的收入增長,不像人家那樣能夠帶來1%或者超過1%的收入增長。

                  不缺“保爾”就缺“比爾”

                  我們在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方面才剛剛破題,邁出了比較小的步伐。如果中國的企業、勞動者、投資者在生產要素方面,也能和普通商品一樣自由、便捷、平等地獲得的話,它對經濟的支撐力一定會充分體現出來。

                  《21世紀》: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階段,未來經濟增長是否需要尋找新動力,新動力在哪兒?

                  邱曉華:中國經濟是告別了兩位數高增長階段,但確實沒有像人們所擔憂的那樣的硬著陸。

                  “中國經濟的動力要熄火了,中國經濟的馬車開不動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中國經濟還可以保持中速度的增長,也就是8%-9%的增長,經濟發展的支撐力依然還是存在的。至少三方面的動力還是存在的。

                  第一,結構改進所帶來的經濟動力,在中國依然潛力較大。工業化、城市化、區域化、信息化所帶來的結構優化的趨勢,在中國還沒有完結。

                  第二,體制改進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潛力依然還是可觀的,主要是以市場化、國際化、多元化為特征的體制改進的趨勢,中國的潛能依然還是比較大的。

                  比如在市場化方面,我國只是在商品市場化方面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經過商品市場化的改革,中國在商品生產方面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只要有需求、有利可圖,商品就可以很快生產出來。

                  《21世紀》:關于市場化改革問題,很多人認為走到了盡頭,你如何看?

                  邱曉華:我們在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方面才剛剛破題,邁出了比較小的步伐。如果中國的企業、勞動者、投資者在生產要素方面,也能和普通商品一樣自由、便捷、平等地獲得的話,它對經濟的支撐力一定會充分體現出來。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一定會再創造一個奇跡。

                  現在是各種各樣的管制還沒有完全破除,它所帶來的要素配置不合理的問題一旦解決了,中國經濟的活力一定會繼續增強。所以市場化方面還可以獲得更大的支撐,而不是說市場化已經走到了終極目標了。

                  至于說到多元化,即經濟主體多元化,也會釋放經濟動力。過去30年,我們就是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下,取得了比較快的發展速度。

                  可以想象,隨著國有經濟改革的深化、非國有經濟發展環境的改善,這種經濟主體多元化帶來的對經濟效率的提升、對經濟活力的改進的潛力依舊還很大,所以說體制改革的動力在中國還未窮盡,依然還值得期待。

                  第三個動力,是中國老百姓都想通過自己的創業、就業來改善生活、增加財富這樣一種最良好樸實的愿望,所帶來的對經濟的推力,這個動力是很可靠的。過去30年它是支撐中國經濟的最主要力量,今后同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的主要力量。

                  所以我認為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中國經濟前景是悲觀的。

                  《21世紀》:有人測算說,從2013年開始,人口勞動年齡總量開始下降了,人口紅利會慢慢結束,到了2020年咱們經濟增速大概會在5%到6%?

                  邱曉華:現在我們的經濟增速還保持著快速增長。我們前面講了中國告別兩位數高增長的階段,進入中速增長階段。

                  從潛在增長率的角度說,我們今后可能會出現每十年回調一到兩個百分點。比如前10年我們保持10%左右的增長,后十年每年經濟增速可能是8%到9%的增長,增速回調到1到2個百分點。那么再過十年,就可能經濟增速為7%到8%,可能再回調1到2個百分點。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