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監會發布關于“跌停險”的風險提示。4月1日,某互聯網投資社交平臺可預約與股價波動相關的“跌停險”產品,該網站稱其目前正與國內某保險公司進行合作,不久將正式推出此產品。這款產品會不會步“世界杯遺憾險”、“貼條險”等產品的后塵,抑或成為互聯網保險的創新產品,廣大保險消費者面臨諸多疑問。為此,中國保監會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示消費者注意三點:
首先,保險風險是指尚未發生的、能使保險對象遭受損害的危險或事故,不受人為因素影響,不可控,而股票“跌停”是可以受人為因素影響的。就像“世界杯遺憾險”、“貼條險”等雖然帶“險”字,但并未體現保險對客觀事件的風險管理功能。其次,該投資社交平臺預約投保有違法之嫌。根據《保險法》相關規定,只有保險公司才是開發保險產品的合法機構,且所開發的產品需向中國保監會報備,才可由保險公司或具備資質的保險中介機構進行銷售。但保監會尚未接到有保險公司開發此類險種的報告。第三,保險創新要在法律框架內進行。保險的核心功能是保障功能。而“跌停險”類似對賭游戲,有“博彩”嫌疑,利用“跌停險”對股價波動進行保障有可能進一步放大金融風險。保監會鼓勵“互聯網+”與保險結合的創新,但堅決反對打著產品創新的幌子,誤導消費者對保險的認識。保監會希望廣大保險消費者及時關注保監會網站消息,在消費過程中提高警惕,注意風險。
該產品宣傳資料顯示,“跌停險”可為“個人股票賬戶資金損失”提供保障,并對年齡18周歲以上、30周歲以下,擁有A股有效賬戶的雪球網用戶開放預約。
雪球網選擇在4月1日發布“跌停險”時已預測到監管的風險,雪球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萬一有風險的話,選擇在愚人節來發布這個產品也可以更好地圓場。
9月3日,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和訊網主辦的首屆中國壽險發展論壇上表示,在推進人身保險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必須順大勢而為,按規律辦事,從需求出發,主動作為。
上周五,保監會發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交強險保費收入1418億元,承保虧損47億元,投資收益63億元,經營盈利16億元。
險資凈買入行動中,有行動早點的,也有行動稍晚的。整體上看,重視估值投資風格謹慎的險資,在市場大跌驚恐中,已經開始了抄底行動。
據悉,征求意見稿中指出,“對所有投保人公平對待,不得因投保人‘既往病史’拒保,并保證續保。對首次帶病投保的,可以通過降低賠付額度等方式控制經營風險,當年支付的最高賠付額度不得超過當年保險金額的五分之一。”有保險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如果征求意見稿一旦落實實施,將為“帶病投保”大開綠燈,一些因患病而不能投保健康險的客戶,未來也有望可以選購相關產品了。
保監會昨日印發了新的《保險公司資本保證金管理辦法》,對于充分調動保險公司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辦理資本保證金存款事項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保監會昨天晚間發布《關于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此次調整給予了保險機構更多的自主配置空間。在保險機構境外股票投資項目中,增加了香港創業板市場掛牌交易的股票。
打假、維權近期成為搜索熱點。被視為侵害消費者權益重災區的保險行業也榜上有名,銷售誤導、虛假宣傳、挪用保費、惜賠拖賠等導火線不時助推保險糾紛事件在各地上演。為了凈化保險市場,維護保險消費者權益,保監會欲打出“組合拳”,通過立體式行動擠壓保險消費亂象的生存空間。
昨日,記者從保監會網站獲悉,保監會日前正式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于實施再保險登記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上述通知借鑒成熟市場的再保險監管經驗,通過建立再保險登記制度,增強市場透明度,降低信用風險,提高我國再保險資產安全水平,防范國際金融風險通過再保險傳遞。
保單信息失真,嚴重影響了保險客戶的權益。因此,保監會曾要求險企全面核實人身險保單信息。近日,保監會將保單信息不真實的抽查結果公之于眾,其中信泰人壽的保單信息“失真”占比高居榜首,超過了兩成。
保監會網站10日發布《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互聯網保險業務應由保險機構總公司集中運營、集中管理,不得授權分支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保險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不得進行不實陳述、片面或夸大宣傳過往業績、違規承諾收益或者承擔損失等誤導性描述。
為規范人身保險公司贈送保險的行為,本周一,中國保監會起草了《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贈送保險有關行為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意見稿中要求,保險公司只能贈意外險與健康險,且對每人每次所贈送保險的純風險保費不能超過100元。
“739筆信托計劃、32家信托公司、累計投資余額2805億元”,這是保監會近日公布的2014年二季度末78家保險公司(集團)投資信托計劃的數據。信托等金融產品風險隱患逐步加大,交叉傳遞性強,需要行業提高警惕,務必要加強風險管理,避免成為最后“接棒者”。
“739筆信托計劃、32家信托公司、累計投資余額2805億元”,這是保監會近日公布的2014年二季度末78家保險公司(集團)投資信托計劃的數據。信托等金融產品風險隱患逐步加大,交叉傳遞性強,需要行業提高警惕,務必要加強風險管理,避免成為最后“接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