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延輝)7月12日至13日,2017(第九屆)全球冷鏈峰會在大連舉行,會上發布了“2016中國冷鏈物流企業百強榜”,我省共有8家物流企業入選,其中河南鮮易供應鏈有限公司、漯河雙匯物流投資有限公司穩居國內冷鏈物流10強,分列第2位和第4位。
在最新發布的“百強榜”中,河南入選的8家企業為:河南鮮易供應鏈有限公司、漯河雙匯物流投資有限公司、許昌眾榮冷鏈物流有限公司、河南大用運通物流有限公司、河南大象物流有限公司、淇縣永達物流配送有限公司、鄭州國際陸港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河南華夏易通物流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鄭州國際陸港公司為首次入選的物流企業。近些年來,通過不斷創新發展,該公司已一躍成為冷鏈物流行業的新星,其具有長運距全程冷鏈物流系統、冷藏冷凍集裝箱系統,自有冷藏冷凍倉庫5000平方米,依托中歐班列(鄭州)和衛星定位系統云服務信息平臺,能實現鄭州到歐洲10000公里以外的國際冷鏈物流、國內干線冷鏈物流、城市冷鏈物流配送等。
河南是國家重點支持發展冷鏈物流的10個省份之一,全省現有冷庫560萬立方米,冷藏車6700輛,總承載量約8萬噸;冰熊、中集、新飛、紅宇4家企業占國內冷藏車市場份額的64%,速凍食品、鮮肉及肉制品分別占全國產量的72%、13%,果蔬、肉類冷鏈利用率分別超過20%、40%。
根據安排,7月12日前,各市縣、各級各類學校要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2016-2017學年度受助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排查,并按照規定要整改到位。
近期,強對流天氣常光臨我省,本周周初、周末前后,部分地區仍然出現強對流天氣。6月26日,商丘、周口、駐馬店、信陽、南陽等5地區多云,局部有陣雨、雷陣雨,并伴有短時大風、短時強降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其他地區晴天間多云。
推動智能化改造是今年轉型發展攻堅戰的重點。記者6月15日從省工信委了解到,今年我省將加大對機器人示范應用的支持,推進勞動密集型行業及危險作業領域機器人示范應用,支持范圍擴大到200家企業,規模化應用將超過2000臺。
雨季即將來臨,我省迎來飛播造林的好時節。今年20萬畝飛播造林任務中,小型直升機將首次挑大梁,在汝陽、新安、淅川等9個縣(市)飛播14萬畝,另外6萬畝由運五型飛機利用新鄉機場起降,在淇縣、輝縣、沁陽等5個縣(市)實施飛播。
每年6月15日到9月15日的三個月是電網迎峰度夏期。據介紹,今年度夏期間,預計省網最大用電負荷5300萬至5400萬千瓦,同比增加100萬千瓦,而最大供電能力約5800萬千瓦,整體備用充裕。
6月13日,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科技部日前公示了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領域重點專項擬立項項目清單,我省牽頭申報的7個項目獲得立項,創歷史新高;共獲中央財政經費支持2.3億元,比2016年度獲批經費翻了一番多,實現了立項數量和獲批經費的雙突破。通過農業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實施,將解決一批制約我省農業發展的重大、核心、關鍵科技難題,進一步提升產學研優勢力量協同攻關能力,加快形成我省農業研究領域的綜合優勢。
方案明確,新生兒“兩病”篩查檢測工作由設立在省婦幼保健院的河南省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承擔,其中鄭州市轄區內的檢測工作由設立在鄭州市婦幼保健院的鄭州市新生兒疾病篩查分中心承擔。
5月31日,記者從省發改委獲悉,我省新建60個大數據領域創新平臺,推動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產學研用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
2036年人口數量將達峰值未來15年“少子老齡化”現象加重仍處于人口紅利期 對于這些種種疑問,近日,省政府發布《河南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下稱規劃),我省戶籍人口在2036年達到峰值1.15億,2020年城鎮人口超過農村,城鎮化率達到56%,長期來看生育水平有繼續走低的可能……
據鄭州海關統計,4月份,我省出口手機923.6萬臺,比去年同期增加1.1倍。其中,民營企業出口手機497.6萬臺,增加10.3倍,占手機出口總量的53.9%;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手機426萬臺,增加5.3%,占比46.1%。
據鄭州海關昨日統計,今年前4個月,我省進出口貿易總值完成1483.8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24.8%。前4個月,我省外貿進出口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加工貿易進出口占比超6成。
據鄭州海關昨日統計,今年前4個月,我省進出口貿易總值完成1483.8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24.8%。前4個月,我省外貿進出口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加工貿易進出口占比超六成。
春夏之交,氣溫漸高,眼看著風雨無蹤。具體來說,周一夜里到周二,全省多云到陰天,大部分地區轉陣雨、雷陣雨,雨量分布不均并伴有局地強對流天氣,其中西部、南部的部分地區有中到大雨。
對于今年要實現改善7000所貧困地區中小學辦學條件的目標,省教育廳也有了具體打算。
昨日,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布《關于加強我省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我省將改革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為基層引進、培養專業技術人員開啟一路“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