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廣播電視臺啟動“脫貧攻堅記者蹲點”采訪活動,集合全媒體平臺優勢,派出26路記者深入全省26個貧困村進行蹲點采訪,共同關心助力河南脫貧攻堅的大好局面。
新聞廣播派出記者進駐淮濱縣、息縣、汝南縣、平輿縣、大峪鎮、沈丘縣、葉縣、柘城縣、寧陵縣的貧困村;新聞中心派出記者奔赴通許縣、伊川縣、欒川縣、原陽縣、鄢陵縣的貧困村;都市頻道派出記者趕到方城縣、桐柏縣的貧困村;法治頻道派出記者入駐中牟縣;公共頻道派出記者到訪葉縣,新農村頻道派出記者趕到濮陽縣;大象融媒集團民生頻道派出記者抵達新蔡縣的貧困村、映象網派出記者分赴尉氏縣、長垣縣、鹿邑縣的貧困村;東方今報·猛犸新聞派出記者進駐永城縣、固始縣、西華縣的貧困村。
我們和駐村“第一書記”在一起,和貧困村老鄉在一起,傾聽、記錄并分享老鄉們脫貧攻堅的汗水和果實。
【東方今報·猛犸新聞】
最難忘一個大男人駐村書記的眼淚
▲東方今報.猛犸新聞客戶端記者肖萌采訪扶貧
作為東方今報 猛犸新聞派出的三位記者之一,肖萌難忘曾經看到的一個大男人書記的眼淚——省發改委派駐蘭考付樓村駐村“第一書記”王中偉。
肖萌記得有一個環節是讓王中偉和愛人、孩子視頻聊天,結果在視頻過程中,孩子對爸爸顯得很生疏,妻子掛牽之余也語含抱怨。
“當時他就哭了,一個84年生人三十多歲的大男人。”肖萌回憶。原來,王中偉家孩子還很小,家離駐村很近,卻因忙碌很久沒有回家,就連大年初一還帶著老婆孩子從家里趕到村里給貧困戶發放過年物資。
“這讓我體會到‘第一書記’的辛苦和不易。現在全民都在參與扶貧,他們作為精準扶貧的滴罐器,最精準的針尖扎在一線,每個人都在付出。”
信陽光山縣文殊鄉一個貧困村的小姑娘也讓肖萌難忘。小姑娘七八歲的年紀,學習好,講一口漂亮的普通話,但是家境很不好。當時肖萌很受觸動,和同事拿出幾百元給小姑娘遭拒絕,小姑娘最終在村領導的勸說下并留下大家的姓名才拿住。“扶貧要扶志,基層鄉村的孩子渴望擺脫貧困,渴望用學習擺脫命運的束縛。這樣的孩子和一些扶不起來的懶漢是強烈對比。”
肖萌此次進駐周口西華縣駐村,“我想更多去關注長效的脫貧機制,產業的落地發展,包括貧困戶技能學習等,同時關注一些五保戶的真實生活。”
見證不易 很想再為鄉親們鼓勁兒東方今報 猛犸新聞記者宋迎迎也曾參與采訪扶貧。去年,他兩次到駐村“第一書記”工作的村莊蹲點,雖然時間都不長,但駐村干部付出的努力令他難忘。其中一位退休農業局長,已經67歲了,卻放棄安逸退休生活跑去駐村。宋迎迎還記得,“他說就算干到70歲也要讓大伙脫貧”。另一位年輕干部,家有老小,到基層駐村,同樣令村子變化很大。
宋迎迎說,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能夠再次深入一線,記述駐村干部們和鄉親一起與貧困抗爭的戰斗里程,對他而言機會難得。“駐村‘第一書記’是脫貧攻堅戰中沖在最前線的群體,也同樣是有血有肉的人,我會多多關注他們駐村中的甜與苦,希望通過鮮活的人物形象,把大家脫貧攻堅戰中的努力與付出展示在讀者面前。”。
接到要到固始縣張老埠鄉橋頭村進行脫貧攻堅蹲點采訪的任務后,東方今報 猛犸新聞記者米方杰第一感覺就是壓力巨大,同時心中也充滿期待,趕緊打開電腦在電子地圖上,輸入村莊坐標,在這個離工作單位460多公里的山村,他將度過兩個多月的時間。米方杰說,他會用腳步丈量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這里扶貧工作進展情況,更會用心寫好每一篇報道,挖掘出最鮮活的一線精準扶貧新聞。
【民生頻道】
貧困村初現“新農村”模樣 觸動記者動用航拍機
▲大象融媒集團民生頻道記者崔偉在駐馬店市新蔡縣李橋回族鎮獅子口村走訪
大象融媒集團民生頻道記者崔偉已經進駐駐馬店市新蔡縣李橋回族鎮獅子口村。該村目前還有20戶39人沒有脫貧。
其中一個貧困戶家中12歲、智力卻相當于2歲的孩子,讓崔偉欣慰又心酸。
這個孩子是去年脫貧的村民時培兵家中的老四,三個姐姐學習非常好,他不幸患了腦癱。
當崔偉和駐村“第一書記”原玉榮來到時培兵家中時,這個孩子嘴里“啊啊”著示意大家坐,搬來唯一的風扇費力插上電源讓大家使用。“當時感到挺欣慰又有點酸楚,如果孩子有條件做做康復訓練,也許更好。”崔偉說原玉榮幫助時培兵家申報了教育、大病救助并為其愛人辦了低保,他準備琢磨著為孩子再做點什么。
讓崔偉頗為贊賞的還有,時培兵準備將來在家門口成立建筑隊,更好的致富。
在獅子口村走訪,崔偉還發現村民對修建的水泥津津樂道。
“村里規劃修10公里路,目前修好了4公里多,其他的正在逐步修,公路通到了部分村民家門口,路兩側是種好的櫻花樹,解決村民出行難題。”崔偉說當地還建起了藤編廠、光伏發電等以產業帶動村民脫貧,村里安全飲水項目、標準的衛生室、蔬菜大棚等“新農村”模樣,讓他不禁拿起了航拍機。
【都市頻道】
只有融入到脫貧攻堅一線,才能聽到最真實的聲音
▲都市頻道記者蔣鵬深入南陽市方城縣四里店鄉柒樹溝村扶貧一線
都市頻道記者蔣鵬深入南陽市方城縣四里店鄉柒樹溝村采訪扶貧。幾天拍攝下來,蔣鵬從“第一書記”的身上感受到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作為記者,他想向“第一書記”們致敬!
柒樹溝村地處山區地薄缺水,道路也不好走,24個自然村有貧困戶84戶,貧困人口260人。初到當地還沒進村,蔣鵬和同事們的車就差點“拋錨”。
蔣鵬跟隨這里的“第一書記”李東正到貧困戶家中走訪。村里有名的貧困戶李長發一家六口人,四個人無勞動能力,收入無保障,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在國家扶貧政策和“第一書記“的幫扶下,李長發一家開始養小豬,10頭小豬仔給這個家庭帶去致富希望。
在柒樹溝村,蔣鵬還發現村民有的家中散養公雞,有的圈養山羊,大家都在積極尋找脫貧致富的方法。寧靜的小村莊藏著諸多動人故事,這讓他感慨“第一書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精準扶貧,而身為記者,只有融入到脫貧攻堅的一線,才能聽到最真實的聲音。
【法治頻道】
一個從“懶漢”到勤快人的脫貧戶
▲法治頻道記者武彩霞在中牟縣刁家鄉馬家村走訪
6月7日,法治頻道記者武彩霞就已經進駐中牟縣刁家鄉馬家村。這曾經有148戶貧困戶,現在還有8戶貧困戶。
在這幾天的駐村走訪中,兩個細節最令武彩霞感動。一是脫貧戶的改變。當她和同事走進村民馬明禮的家中,眼前看到的一切讓她不敢想象這是曾經的貧困戶。“家里兩層樓房,還有配房倉庫、廚房、衛生間,大門上方還安裝有太陽能熱水器。”
▲6月14日,中牟縣刁家鄉馬家村,法治頻道記者武彩霞(右一)在村民馬全友的地里采訪
而一年多以前,馬明禮家住著三間破舊不堪的瓦房,是有名的“懶漢”。村里來了扶貧工作隊,駐村“第一書記”李光輝和他的隊友反復給馬明禮夫妻倆做思想工作,并竭力勸他多承包土地,為他安置孩子上學問題,幫他找就業崗位。最終,馬明禮一家收入翻了一番,在去年年底脫貧。近半年來,馬明禮在附近公司干勁兒十足,眼下,他還準備考駕照買轎車。
二是基層工作人員的艱辛。6月13日晚上11點,忙碌一天的李光輝和刁家鄉政府包村干部魏希剛,剛坐下來還沒吃完飯,就接到鄉黨委書記姚國森的電話通知開會。
“我跟隨他們一起去,途中不到十分鐘,魏希剛就接到姚國森的7個催促電話,而姚國森和鄉長姬會杰還沒顧上吃晚飯。”武彩霞說這個會議開到夜里兩點多才結束。
【新聞中心】
核桃、牡丹不僅美 還是村民脫貧的“吉祥物”
撥云嶺村,坐落在洛陽欒川潭頭鎮。當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譚小林和同事屈豐趕到這里時,漫山遍野的核桃樹以及牡丹花,讓他們為之震撼。
“全村所有的地都用來種植核桃和牡丹,家門口、房前屋后、耕地都是已經掛果的核桃,林下種植牡丹,別提多美了。”譚小林感慨。
不僅美,核桃和牡丹也是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吉祥物”。撥云嶺村現有102戶402口村民,村里成立合作社,大力發展核桃和牡丹。“村里配備十幾個技術員托管,其余勞動力能外出打工的打工,能做其他的做其他,而且不用發愁核桃和牡丹的
銷路,全村基本靠這脫貧了。”譚小林說這得益于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干部的努力。
此外,村里還發展鄉村旅游,眼下盛夏六月,就有不少都市人遠離喧囂前來度假。讓譚小林還感慨的是,這個小山村坐落在半山腰,現在村里水泥路已經達到“戶戶通”。
不僅深入欒川撥云嶺村,譚小林和同事屈豐還入駐洛陽市伊川縣高山鎮古瑤村幾天。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當地靠大力養殖法國蝸牛及種植藥村,脫貧致富。
深入洛陽兩地采訪十余天來,譚小林最大的感觸是:“脫貧工作在實實在在推進,老百姓受到的實惠真的不少。”
【新農村頻道】
路燈亮起廣場舞開跳 小村莊也有都市模樣
▲新農村頻道記者王啟林在濮陽縣梨園鄉蘇莊村,工作之余和同事做飯。
6月16日,新農村頻道記者王啟林和同事王汀已在濮陽縣梨園鄉蘇莊村呆到第5天。他們倆到舊的村委會找一小房間,倆小木床一對,安心住下了。
兩個大老爺們兒安頓下來,最發愁的是吃飯。“都沒怎么做過飯,不會做,從慢慢啥也不會到勉強能吃。”王啟林說,蔬菜都是從老鄉家里買來的。
王啟林說駐蘇莊村的“第一書記”比較年輕,特別能低下頭干事,干的也是實事,每天從起床到休息前都在為村里發展想辦法。
在當地呆幾天,王啟林最大的感觸是當地民風、村貌特別好。村里主干部都是全泥路,特別干凈,老鄉們對他們也很熱情,平時片子拍完了在小巷里乘涼晃悠,跟老鄉們聊聊天,大家也都對攝像機不陌生了。村里的衛生室和基礎設備也都挺齊全,安裝有路燈,一到晚上,村里的文化廣場都很熱鬧,跳廣場舞的大有人在。
【公共頻道】
再赴熟悉的地方蹲點 最關注老鄉們現在的生活
不日,公共頻道記者陳靜、劉貞也要趕赴平頂山市葉縣常村鎮西劉莊村蹲點采訪。
陳靜去年曾經去過一次。她記得,面對平頂山旅游資源的天然優勢,一部分村民在當地“第一書記”的帶領下,慢慢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采訪生活得到改善的村民的時候,她的內心十分觸動。她也很想知道,一年后,平頂山葉縣的老百姓過的怎么樣,“第一書記”在工作中還有哪些困難正在克服。
她希望再次貼身跟隨他們,把脫貧的故事記錄下來,更想把脫貧的決心和希望帶給老百姓。“扶貧和脫貧像是兩只大手,只有共同使勁,才能真正摘掉貧困的帽子。”
去年這個時候,劉貞曾經到信陽市光山縣羅陳鄉周灣村采訪扶貧,那里的駐村“第一書記”陶曼晞,帶領村民因地制宜,發展種桑養蠶項目、改造廢舊池塘重新利用、大力發展油茶園造福當地百姓,給她印象深刻。“當時無論是跟駐村書記接觸,還是跟村民聊天,都能感受‘第一書記’來了之后,村民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都比之前好了很多,擰成一股繩兒的力量是很大的。”
即將奔赴扶貧一線,除常規關注外,劉貞計劃給觀眾展示下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日常。
【映象網】
即將奔赴扶貧一線 腳沾泥土心含深情
映象網總編輯劉克軍說,映象網三路記者分赴尉氏、長垣、鹿邑貧困村,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有圖有真相、文圖 視頻的蹲點紀實貧困村新變化、新思路、新生活。映象網的所有駐地記者也將全部參與到聚焦扶貧攻堅的報道中來,以實際行動走轉改,真正做到“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內心沉淀多少深情”,不僅做好宣傳者,更要做好參與者、推動者。
【新聞廣播】
新聞廣播記者王元偉這次去濟源市大峪鎮曾莊村蹲點采訪,該村地處低山區,溝多溝深,土地貧瘠,一直都是個貧困村。“第一書記”進駐后,村里根據自身地理條件和村情,發展了一些土雞養殖業,最主要的脫貧項目是蔬菜制種業。群眾的貧困狀況已大有改觀,正在走一條很實際的脫貧路子。
王元偉說,考慮利用新聞資源,為村民具體脫貧致富,為致富項目的實施和發展以及經濟整體提升做些實事兒。
“大家工作在城市,拋家舍口到村里來扶貧非常辛苦,抓黨建、促發展、改善村容村貌,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大犧牲。”
會說“百家話”其實并不難,關鍵要得系群眾情。百家話不是表面話,也不是客套話,因此黨員干部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入”群眾。
近日,經年度考評,確山縣公路局派駐確山縣瓦崗鎮葉老莊村第一書記朱海麗被瓦崗鎮黨委、政府評定為“優秀第一書記”。
“我叫焦建鵬,是咱汜水鎮新溝村‘省派第一書記’,現就本人2016年的駐村工作情況向大家匯報……”
吳樹蘭,河南省扶貧辦副巡視員。從52歲起便開始了她的扶貧之路,先后在新蔡縣孫召鎮的大吳莊村和確山縣竹溝鎮西王樓村任黨支部書記,帶領百姓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為打贏河南脫貧攻堅戰,自去年開始,省交通廳派出五位駐村的“第一書記”在脫貧道路上各顯神通。
為打贏河南脫貧攻堅戰,自去年開始,省交通廳派出五位駐村的“第一書記”在脫貧道路上各顯神通。
“第一書記”駐村要始終履行好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職責,充分發揮黨建指導員的作用,當好參謀和掌舵人的角色。
元宵佳節,扶溝縣包屯鎮朱村崗村委大院鑼鼓陣陣、笑聲連連,在省政協駐該村“第一書記”劉延志的組織下,村民們歡聚一堂,大家一起看舞蹈、猜燈謎、吃元宵,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喜慶的元宵節。
牢記“第一身份”,才能履好“第一職責”。作為一名黨員,無論擔任什么領導職務,都要自覺地把黨員身份放到官員身份前面。
農村的工作生活確實比較枯燥,每日直面群眾,繁雜瑣碎的小事頗多。如果第一書記只是把下派當成是提拔的“快車道”,腦海里充斥“鍍金”思想,動機不純就沒辦法完成應該完成的工作。
此次啟動的《打工直通車》智慧就業綜合服務平臺,是河南廣電縣域融媒集團聯合河南新農村頻道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響應省委省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踐行“精準扶貧,就業先行”的理念。
河南廣電全媒體走進大別山·光山篇。
精準扶貧工作,當前干部群眾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扶貧工作的人力保障、貧困人數的調整、基層群眾的思想認識、扶貧工作的方法等問題上。精準扶貧的順利推進和完美收官,需要充分掌握實際情況,正視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以免發展成大問題。
6月9日清晨,范縣陳莊鎮楊樓村一如往日寧靜。鄭州航院駐該村第一書記羅昆的心始終在沸騰。在省科協工作的張定軍,除了引導楊吳莊村發展蓮藕產業脫貧、建設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之外,更花了很多心思去“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