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米方杰)2011年起,鄭州城鎮化“換擋加速”,以大棚改為突破口,一場深刻的新型城鎮化變革,急劇上演。3年多來,緊扣解決城鄉和城市內部“兩個二元結構”問題,鄭州走出了一條以人為本、城鄉統籌的大棚改新路子。該模式也引起了人民日報的關注,4月26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以《鄭州大棚改 家門口城鎮化》為題,對鄭州棚改模式進行了報道。
3年多來,鄭州市圍繞“人們在哪里居住、居住什么樣的環境,產業在哪里布局、布局什么樣的產業”,統籌城市與農村、產業與社區、就業與居住,開始了全域布局的大棚改之路。在社區選址時,產業為基,就業為本。比如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九龍西賈社區,與宇通公司僅一路之隔,農民能就近上班,月薪3000多元,加上出租房、集體收益分享,戶均年收入10多萬元;而在拆遷安置時,則著重保證“一個主體四個權益”,突出群眾主體,維護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社區房屋所有權;在服務配套時,也以備齊“硬件”、創新“軟件”為基礎,在通寬帶、天然氣,配建衛生室、小學的基礎上,著重探索城鄉均等化政策;而在環境改造時,則變“攤大餅”為“蒸包子”,組團發展,確定“中心城區(航空港區)——縣城組團——產業集聚區(新市鎮)——新型農村社區”的都市區框架,做到透綠、透氣、透文化。
人民日報在報道中稱,通過全域布局、產城融合、服務均等、城市提升,一個“留住青山,留住鄉愁”的現代田園城市,正在中原悄然綻放。
—廣東佛山順德區樂從鎮上華村的改革故事 1月9日,又是一個周五,廣東佛山順德區樂從鎮上華村村委會辦公室里,村民股東代表陳有弟等5人和村委班子成員開始了每周例行的財務審查會議,對一周來集體資產收支情況進行清查。橘紅色別墅和翠綠色椰樹相映成趣,足球場、籃球場等運動設施一應俱全……農村集體資產改革讓村民成為集體真正的主人,讓他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將推動我國諸多方面制度的變革,最終會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包括農民這一龐大群體。現行的征地制度,農民是按照土地的原用途獲得補償,未來農民將能享有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部分增值收益,這意味著征地中農民獲得的補償會大幅提高。
據英國《獨立報》2月29日報道,近日,法國農業活動家稱,該國每年約600名農民自殺,農產品價格下跌所引發的財政危機或為一大原因。據報道,在過去兩周里,法國農民因牛奶和豬肉的價格持續走低在布列塔尼地區組織了多次抗議,他們稱價格走低使他們破產。
山西省河津市樊村鎮固鎮村村民劉奶奶:我老兩口種,那年打了一萬兩千斤(糧食)。
23日,國土資源部印發《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依法使用本集體所有土地,為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成員興辦非營利性養老服務設施。
佟紹偉:小產權房一開始就是一個不正確的概念,它是被媒體炒作起來最后強加給整個社會,最后甚至政府有關部門也不得不接受這么一個概念。清理難,查處也難,鄭繼培認為,他們目前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強制執法權。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轉基因玉米出口中國遭拒,美國農民起訴瑞士種子公司”,據路透社等媒體7日報道,美國農民已至少在5個州對瑞士轉基因技術巨頭、先正達集團(SyngentaAG)提出集體訴訟,要求其賠償因中國退運造成的數十億美元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