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級的批評充耳不聞、同志們的建議聽不進去……”這是江蘇省東臺市政協原黨組成員、東臺市委統戰部原部長秦志水的懺悔之言,讀罷令人感慨頗多。據報道,他在擔任一把手期間,行事霸道,全然不顧上級領導和單位同事的逆耳忠言,最終一步步墜入了違紀違法的深淵,可謂咎由自取。(9月2日 中國紀檢監察報)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位懺悔干部的肺腑之言,讓人很有感觸:其一,人都是好面子的,自然喜歡聽好聽的話、吹捧的話,所以能夠說真話的就少了,愿意聽真話的也少了。其二,“聞過不改”才導致了這位官員一步步墜入違紀違法的深淵。
有句話說得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當我們看到干部從高高在上的“官”鋃鐺入獄,從內心上來說還是同情的,但是想到他們的貪贓枉法,又覺得不可原諒,尤其是那些在“勸導”的面前依然我行我素的人,更讓人痛恨。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干部在為官從政的過程中,總會遇上問題和難題,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毫無瑕疵,也就容易犯錯,但是只要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而“知錯能改”,就能不斷完善自我。
干部聽“忠言”要聞過則改,考驗的是干部的一種氣度。在面對自己錯誤的時候,敢不敢面對,能不能夠接受批評這面“鏡子”,會不會把身邊人的真知灼見當成前進的“階梯”,都檢驗著這一劑“良藥”的藥效。
犯錯不可怕,諱疾忌醫才可恥。一些干部認為聞過則改是丟了“面子”。其實,只有主動放下“面子”,才能夯實里子,聽一聽“異見”、聞一聞“旁音”,容得下別人“找茬”“挑刺”,才能有醍醐灌頂之效果,從源頭上鏟除“虛浮”的土壤。(婧藍)
為了自身的自由,領導們在從政的過程中,請管好自己的手、嘴、腳。一句“都是這樣”,不是偶然現象,讓群眾看到一位貪腐的領導干部形象,這樣的形象并非善事。
給干部“清一清腸胃”的機會,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多一些支持和鼓勵,或許能夠有不一樣的效果。
通過“回爐鍛造”,把理想信念錘煉得更加堅定,使思想素質和工作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心系百姓,真正解民憂、辦實事、惠民生,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提升黨的執行力、公信力。
干部的“復出”,必須要嚴把“關口”,防止干部“帶病提拔”,必須要保證干部的“治愈”,也必須要動態管理干部的“復發”。
為了提升學校干部自身素質,增強學校管理團隊的核心競爭力,一師附小于1月13日下午在校會議室開展了干部論壇活動。
因與一已婚女子在微信上聊天調侃,云南曲靖市某扶貧工作隊隊長被指“在下鄉扶貧期間,與貧困戶婦女發生不正當關系”。
新年來臨之際,為切實抓好全區組工隊伍建設,努力提高組工干部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12月30日下午,開封市鼓樓區委組織部對40余名組工干部進行了組工業務知識測試。
5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報》04版“人民論壇”刊發《一味低調非良策》文章,重點提及地方領導干部的新聞輿論工作,文章指出一些地方主要負責同志還不適應媒體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骨子里仍然把新聞輿論工作當成花瓶,認為中看不中用,只要不添亂,就可有可無。還有的同志思維停留在“防火防盜防記者”階段,不懂得同媒體打交道。
談話是紀律審查最基本的工作方式之一,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明確指出“審查談話要體現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隨著談話的深入,該名干部在違紀事實面前低下了頭,也深刻體會到紀律的嚴肅性和黨章的權威性。
近日,一段疑似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住建局干部在KTV內做出不雅舉止的視頻在當地朋友圈瘋傳。
近日,一段疑似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住建局干部在KTV內做出不雅舉止的視頻在當地朋友圈瘋傳。
新年伊始,又一批“蒼蠅”被拍。此次曝光的案例中,以村干部違規最多。作為農村最基層的組織,看看這些不為民做主的村官都犯了哪些典型性錯誤。
面對“人情”關,很多干部總是抱著僥幸心里,總認為“這是小事一莊”,“神不知、鬼不覺”。
巡視組發現在基層人事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問題:違反組織紀律;超編進人、違規入編;執行組織人事紀律跑偏走樣;擅設機構;違規用人等。
巡視組發現在基層人事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問題:違反組織紀律;超編進人、違規入編;執行組織人事紀律跑偏走樣;擅設機構;違規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