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新京報:“三公”公開豈能“內外有別”

                2012-11-03 09:33 來源:新京報

                  從利于公眾監督的目標出發,盡快建立內外無別、口徑統一的“三公”經費公開的基本規范,已是當務之急。

                  日前,廣州市人大公布了市農業局等四部門的決算分析報告。其中,市農業局發布了兩個版本的2010年“三公”數據,差額高達544.26萬元。數額多的那個版本,是作為內部信息參考提供給廣州市人大的,數額超過1000萬元。而在官方網站公布的版本,則降到只有不到500萬元。對此,廣州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解釋,數據差異的原因是兩次統計的口徑不同,低數額版本未包含下屬各單位的業務用車經費支出。

                  廣州市農業局的解釋,難以消除疑問。而且,“三公”經費公開內外有別,令人疑竇叢生,既消解了“三公”公開的權威,更不利公眾監督。

                  疑問一,三公經費的統計,應是同一撥人的工作,何以會出現口徑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口徑,豈非徒增統計成本?此前的三公經費公開,“口徑不同”的解釋也不少見,但多因不同部門對于同類支出的理解差異造成。有的部門對外事務多一些,有的部門對外事務少一些,造成了統計口徑的不同。同一部門也口徑不同,難以令人信服。

                  疑問二,下屬單位的“三公”支出是否該包含到統計中來?從前后兩個版本看,不能說廣州市農業局不知道下屬單位也應統計進來,否則就不存在數據打架了。事實上,近年來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部門,在公開三公經費時將下屬部門支出包含進來,已漸成慣例,有的部門甚至細化到了“人頭”。廣州屬于政務信息公開展開較早、落實較好的地區,對如何統計“三公”經費相信不會不了解。

                  疑問三,廣州市農業局的兩個版本,偏偏是向公眾交底的官方網站平臺,使用了低數額版本,向人大提供的,則是高數額版本。這樣的“巧合”,難免讓公眾猜疑:低數額版本旨在向公眾展示“三公”經費壓縮的成績,高數額版本則是為了確保人大審議部門預算時不至從嚴。這種疑問,不是“口徑不同”就可解釋清楚的。

                  當然,也要看到,廣州市人大將市農業局數據打架的兩個版本公布出來,本身已經體現出了應有的制度監督。但是,公開的“三公”經費公開打架,以及廣州市農業局不夠清晰的解釋,已經在提示:作為政務公開重要組成部分的“三公”經費公開,仍然需要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

                  同一部門公開的“三公”經費打架只是一個多少戲劇化的個案,更多時候公眾看到的是,公開的三公經費陳述艱澀難懂,對于列出項目隨意解讀,統計口徑傾向于選擇利己式口徑。這些現象的存在,多少消解了“三公”經費公開的意義,也讓本應公開透明的政務公開蒙上了一層紗窗。

                  不同部門因為職能不同,因此難以建立統一的“三公”經費標準,這是事實。但是,從利于公眾監督的目標出發,盡快建立內外無別、口徑統一的“三公”經費公開的基本規范,已是當務之急。公眾面對“三公”經費,需要收獲的是對公信力的信任,而不是疑問。(新京報社論)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