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著這個趨勢,受眾要獲取資訊、表達意見,興許會越發覺得有微博上“人名”和“名人”就夠了,而越發疏離傳統媒體。把看似不相干的微博當成自己的競爭者,產生危機感,《人民日報》能有這樣的意識,其實已經走在“中年媒體”們之前了。 " />
數字時代,人們愛拿數字說話。政府看GDP,公司看營業額,連贊美蘋果的東西做得多棒,最終也是反映到股票市值上去。昨日,人民日報社的社長張研農,也用一組數字,發表了一番有趣的言論。張研農說,《人民日報》現在發行量是280萬份,看起來不少,但他們的“對手”,微博女王“@姚晨”,粉絲有1955萬,姚晨她每一次發言的直接受眾數,還不算轉發的,就已經是《人民日報》發行量的近7倍了!所以在新媒體格局中,有了姚晨這樣的“對手”,《人民日報》人有著強烈的危機感。
其實,張社長的表述有機械數字論的問題。且不談傳說中的僵尸粉,在線的、不在線的,愛看的、愛看不看的,這么一算,“@姚晨”的“1955萬”里的有效直接受眾,恐怕得打個“粉碎性骨折”。
不過盡管數字上有不精準,但張社長的“對手論”在思路上是很鮮活的。而且“@人民網”把這條新聞的微博給置頂了,大有“大伙議一議”的雅興。
《人民日報》把姚晨當對手?不少人都覺得姚大嘴躺著中槍了。這對比不對等啊。姚晨姑娘從《武林外傳》的郭芙蓉開始被大家認識,后來微博上粉絲眾多,有影響力了,成了積極參與所謂公共事件的公民了,將來升級成“臭公知”也未可知。公民公知都好,她微博上的三言兩語,沒法和報紙上的長篇大論等量齊觀?!度嗣袢請蟆肥遣皇翘频闷鹨Τ苛耍?/p>
當然,《人民日報》的危機感并不來自內容上的PK,而是來自“搶奪眼球”“話語接受”的問題。這正是討論這場PK最有意義的點。以“@姚晨”為代表的新人物、新聲音,雖然“淺”,但貴在“真”,接地氣,好玩直白,大伙喜聞樂見。而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報紙雜志,專業而優質,但明顯在技術上遲緩;更關鍵的是在心態上,猶如中年人要參加年輕人活蹦亂跳的PARTY,想放開又有固守,擰巴了,相當尷尬。
照著這個趨勢,受眾要獲取資訊、表達意見,興許會越發覺得有微博上“人名”和“名人”就夠了,而越發疏離傳統媒體。難道年輕人不是越來越沒怎么看報紙了嗎?繞回來,這又反映到前面說的粉絲數和發行量的直觀對比。
所以媒體之間的確是存在一場競爭的,硝煙看不見,競爭卻很激烈。一天就二十四小時,人們接觸媒體的時間是有限的,舊派點的廣播、報紙,主流點的電視、網絡,潮一點的智能手機,媒體形式和接受習慣對受眾的爭奪,確實是此消彼長式的。
把看似不相干的微博當成自己的競爭者,產生危機感,《人民日報》能有這樣的意識,其實已經走在“中年媒體”們之前了。在媒體轉型的大時代,“中年媒體”們會如何跳到新媒體的PARTY大舞池,一展身手一競高下?也許好戲已經開場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