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快訊 > 正文

                求是網專訪: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2015年02月26日17:03  來源:求是

                5034

                  編者按:

                  2015年第4期《求是》雜志刊登了李克強總理2014年12月22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了更好貫徹中央農業工作指導精神,理解總理農業現代化理念,本網特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為您解讀李克強總理文章。

                  訪談嘉賓:葉興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精彩觀點:

                  ■ 從一定意義上看,農村消費和投資潛力挖掘得如何,農業剩余勞動力釋放得如何,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基礎設施、勞動生產率差距取得的進展如何,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究竟是多少、經濟增速的“均衡點”究竟在哪里有直接的影響作用。

                  ■ 問題在于,面向未來,我們在繼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將會遇到重大挑戰。從全社會對糧食的需求看,峰值遠未到來。

                  ■ “中國特色”,就是要從中國國情出發,符合中國經濟社會制度條件和資源稟賦特征;“新型”,就是要彰顯時代特征,緊跟世界農業發展新理念、新趨勢,運用最新科技成果。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應該是集體優越性與個人積極性“雙結合”的道路,

                  ■ 從現在開始,在農業現代化中“人”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兩手抓:一手抓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外轉移、為留在農業的勞動力擴大經營規模創造條件,一手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農業現代化培養一批中堅力量。

                  訪談實錄:

                  求是網:2015年第4期《求是》雜志刊登了李克強總理20141222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文中提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也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請您為我們解讀一下,總理所提的“意義”“困難”分別是什么?

                   葉興慶:我國作為一個農業農村比重大和城鄉二元結構明顯的發展中大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乃至在整個現代化進程中,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性。比如,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較高,保持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和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有利于控制城鄉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成本。又如,我國城鄉差距較大,促進農村持續健康發展,有利于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但在當前形勢下強調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性,應該有更深層次的考慮和現實針對性。我體會,李克強總理之所以強調“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主要是因為這有利于為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力量。

                  第一,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需要繼續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包括需要進一步挖掘農村消費潛力。雖然目前我國整體而言居民消費增長速度明顯下滑,但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明顯,農村居民消費潛力很大。2014年全國居民消費支出增長速度為7.5%,其中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速為5.8%,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速為10%。從絕對值看,2014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分別為19968元和8383元,農村居民不到城鎮居民的一半。很多在城鎮已經飽和的消費品在農村還有很大市場。把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釋放出來,可以把新常態下的全國居民消費支出增速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第二,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需要繼續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包括需要進一步挖掘農村投資潛力。目前農田水利、農產品倉儲等農業基礎設施仍很落后,農村道路、飲水、環保等公共設施條件仍然很差,農民改善住房和村莊人居環境的意愿非常迫切,這些領域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潛力。把農村的這些投資潛力釋放出來,可以把新常態下的全國投資增速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第三,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需要繼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包括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業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在我國過去近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要素投入總量的增加和配置效率的提高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部門的轉移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新常態下,固然需要靠科技、管理等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但也需要繼續挖掘部門間資源再配置所蘊藏的傳統效率源泉。2014年我國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2%,與發達國家通常在1-2%的水平相比,差距在縮小。但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仍然高達30%,與發達國家通常在2-3%的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無論與GDP占比相比,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勞動力占比都太高。盡管我國已于2004年前后邁過了劉易斯第一轉折點,但繼續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仍有較大空間。在新常態下繼續釋放農業剩余勞動力,有利于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從而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文章關鍵詞:農業現代化;中國特色 責編:安文靖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人民日報:謀劃好農業現代化大棋局

                  以解決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問題為導向,推廣科學的農業種植方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節約型農業。

                • 人民日報:謀劃好農業現代化大棋局

                  以解決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問題為導向,推廣科學的農業種植方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節約型農業。

                • “緊平衡”應成為市場化改革的目標

                  市場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靈魂。在新常態下認識農業現代化,可以從市場化角度來理解。

                • 激發農村改革活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2月2日~3日,首次針對全國涉農媒體負責人和“三農”新聞工作者的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培訓班在北京舉行。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動力,以法治作保障,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 中央發布一號文件強調糧食安全 首次大幅聚焦農村法治

                  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加大對生豬、奶牛、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支持力度,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快推進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畜禽養殖,增強畜牧業競爭力。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