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農業現代化比整體現代化低約10%成一塊短板

                2012-05-21 10:55 來源:光明日報

                農業現代化已成為我國現代化的一塊短板

                  CFP

                  “盡管糧食單產已經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但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是工業的1/10,僅為發達國家的2%。截至2008年,我國農業現代化比整體現代化低約10%。”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傳啟說,“農業現代化已成為我國現代化的一塊短板,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亟待提高。”

                  今天,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報告指出,雖然中國谷物、水稻和小麥單產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玉米單產也達到中等發達水平,但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仍然較低。

                  農業水平比美國落后100年

                  2011年,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八連增”,無論是單產還是總產量均創下歷史新高,這很大程度上為糧食供給和糧食市場平穩運行“保駕護航”。

                  但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傳啟認為這并不能表明我國農業已具有較高的現代化水平,因為,除了產量以外,勞動生產率、人均營養供給、化肥使用情況、農民生活水平等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根據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研究結果,截至2008年,我國在化肥使用密度、水稻單產、人均蛋類供給、農村電視普及率等9個方面達到了農業現代化的發達水平,而在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力比例,農民人均產肉、產糧等指標處于欠發達水平。

                  “我國不同指標的世界排名差距很大,糧食單產明顯好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表現,以2008年為例,水稻單產世界排名第15位,谷物單產排18位,小麥單產排22位,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排名為91位,與發達國家的相對差距超過50倍,絕對差距超過25000美元。”何傳啟說,根據他們的測算,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約為世界平均值的47%,約為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2%,僅為美國和日本的約1%。

                  “1960年以來,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倍多,但如果與我國的工業勞動生產率增長10倍的幅度相比,農業效率的增長顯然很緩慢。到2008年,我國工農業勞動生產率相差11倍。”何傳啟說,這充分說明,中國的農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

                  如果按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力比例等指標的年代差取平均值計算,截至2008年,我國農業水平,比英國、美國和荷蘭大約落后100多年。

                  多點著力補農業不足

                  高產低效,顯然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農業現代化,那么,該如何補上農業現代化的“短板”呢?

                  “在遵循農業規律,綜合中國國情的前提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何傳啟說。

                  農業勞動生產率與農業技術水平、農業勞動力人均資本和人均技能成正比,與農業勞動力所占比例成反比。

                  這意味著,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就要大幅度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提高農民教育程度、提高土地集約化程度、減少農業勞動人口。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環境差異很大,農業生產也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何傳啟和他的團隊提出,以省市農業為基本單位,建立農業科研機構和高校技術責任制度,提高農業創新能力。同時,農業是高風險產業,既涉及市場、技術和管理這樣的人為風險,也涉及不可抗的自然風險,因此,應該鼓勵多種形式、靈活有效的農業金融服務,并完善農業金融監管體系。

                  何傳啟和他的團隊認為,水利設施作為農業發展的基礎,明晰其產權、清理和建立合理的產權、實行科學管理、鼓勵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和農民聯合出資建設和管理水利設施等舉措,也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有效途徑。

                  因此,要實現農業財富的快速增值,一方面要從土地著手,厘清產權,推動農業土地合理流轉,實現土地資源集約化、市場化和合理化配置,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采取新農民培訓、農村小康、生態移民和農村城鎮化等舉措,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用消費引導農業未來發展

                  93公斤、182公斤、152公斤,這是1961年、1984年、2007年我國的人均谷物消費量。

                  從1961年—2007年,人均谷物消費,呈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與此同時,1961年以來,我國的人均肉食消費提高了12倍多,蛋類提高10倍、奶類提高7倍……

                  至2000年,中國人均營養供應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營養供應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中國人每天的參考食譜應該是:六兩糧食四兩肉,六兩蔬菜一兩油,一兩雞蛋二兩魚,半斤水果一斤奶。”何傳啟認為,與此相對應,農業生產的格局也應隨之而調整。

                  據統計,我國谷物食用的比例從64%下降到了53%,而谷物用作飼料的比例從19%上升到了31%。

                  根據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預測,到2050年,我國對糧食的需求和消費會有極限,對植物油和水果、奶類、肉食、飼料用谷物等的需求都會有較大增長,飼料用谷物比例將上升到58%,畜牧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比例將達到50%左右。

                  對此,何傳啟提出,應該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和現代畜牧工程,劃分出5億畝左右的優質農田,作為“國家食品糧食生產基地”,劃分出8億畝左右的農業用地,作為“國家飼料糧生產基地”,以保證糧食供給和食品安全。

                  “我國消費者的膳食需求正在大幅轉型,因此,無論農業的政策導向還是科研方向也都應該隨之轉變,否則,可能會跟不上需求的增長。”何傳啟說。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娛樂圈男神女神當道,個個生的個唇紅齒白傾國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為暑期檔頭一炮,其中隱藏著幾枚重磅炸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