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7日18:22 來源:未來網
未來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 謝青)動動拇指輕輕一按遙控器,無人機就飛向廣袤草原中的羊群上空,航拍的畫面實時傳送至牧民手中的顯示屏,甚至每只羊的耳標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在內蒙古,一些牧民已經開始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來放羊,在每只羊的脖頸上掛上一個可以向衛星發送信號的芯片,當地牧民就可以實時監控到羊群的位置。
同樣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還有新疆的農田,新建農業開發公司對10個牧場、將近9萬公頃的可耕地進行遙控灌溉、播種和棉花收割,大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
使用無人機放牧(資料圖)
近年來,國際上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迅猛,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
而北斗自創立之初一直為軍事國防領域服務,現如今北斗憑借其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為民用領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在交通運輸、海洋漁業、通信時統、應急搜救等領域的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逐步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而無人機放牧、衛星系統操控灌溉正是最好的范例,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為農業現代化進程增添了一筆重彩。
“農業生產智能化種子破土而出”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及邊遠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復雜,人口居住分散,造成農村地區產業發展速度較為緩慢,需要更好地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目前,農業生產智能化的種子已經撒下,如何讓它更快更好地破土而出,則顯得尤為重要。
2015年,在農業部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和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智能農業示范項目的帶動下,各地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農業生產智能化初見成效。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體、點面結合的原則,著力推進物聯網技術在農產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在農產品電子商務倉儲、冷鏈、物流、配送等環節中應用效果顯著。
例如,構建了綜合展示系統、應用管理系統、遠程指揮調度系統的農業物聯網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同時推進光明米業糧食作物“產加銷”安全監管示范工程、蔬菜標準園安全生產管理系統等項目;推進物聯網技術集成創新,開展大田應用集成傳感設備研發應用、動物電子標識研發應用等多項措施。
而在安徽省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中,目前已經在20個糧食主產縣建立了監測點,研發了小麥“四情”(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監測預警系統軟件,完成了大田作物農情監測系統一期項目建設。
同時推進了各產業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試點建設,確定57家基礎條件好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農業物聯網示范點,涉及糧油、畜牧、漁業、茶葉、蔬菜、水果、電子商務、農機8個行業。
在養殖業的智能發展上,江蘇省重點開展物聯網技術在養殖業領域的大規模產業化示范,制定養殖業物聯網應用標準和規范,扶持一批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企業,帶動我國物聯網產業及相關信息產業發展。
在項目重點推進的水產養殖物聯網上,目前已輻射全市5萬畝水產養殖面積,通過在池塘中安裝溶解氧等傳感器,監測水中溶解氧含量,利用GPRS無線網絡傳感數據,通過系統平臺分析處理,實現增氧設備的自動、遠程控制,有效解少了養殖戶夏季高溫時節的巡塘次數,增加產量,農戶畝均增產10%,節省電費80元/畝,每畝增收1000-1300元。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智能化發展已初見成效,如何正確認識、科學判斷信息化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對進一步推動農業信息化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農產品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銷售。(資料圖)
“電子商務為傳統農業注入現代化”
生產環節,信息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智能化進程上,而在流通環節,則將以農業電子商務的形式體現。
近兩年在大城市郊區涌現出了一批如北京任我在線、沱沱工社、上海菜管家、武漢家事易、遼寧笨之道、海南惠農網等為市民提供日常生鮮農產品的電商企業,且發展勢頭強勁。
記者翻閱各平臺的銷售頁面發現,從交易品種看,耐儲易運的干貨和加工品占主體,生鮮增勢迅猛。
例如,電子商務交易的農產品主要是地方名特優、“三品一標”等,如大棗、小米、茶葉、木耳等干貨及加工品占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的80%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國農產品電商平臺已逾3000家,農產品網上交易量迅猛增長。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迅猛,正在為傳統農產品營銷注入了現代元素,在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促進產銷銜接和公平交易、增加農民收入、倒逼農業生產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顯示出明顯優勢。
而從交易模式看,多樣化發展趨勢也更加明顯。包括入駐淘寶、京東、1號店等成熟電商平臺開設網店的模式,中糧我買網、順鑫搶鮮購等農業企業則采用自建平臺模式,天貓、河南眾品食業的產品供應商與批發商的B2B電子商務模式等。
此外,部分農民、合作社、批發市場也已經開始嘗試電子商務,轉變生產經營主體。記者了解到,“茶多網”聚集安溪茶葉批發市場的1860家實體店,目前已形成全國茶葉電子商務平臺,年交易額可以達到2億元。
而城市冷鏈物流、宅配體系則以企業自建方式快速發展,農村物流網點迅速增加,資金支付手段也進一步完善,支付寶、網銀、手機錢包等金融服務正在向農村延伸。
“農業服務便捷化為農民帶來滿足感”
產銷結合搭上信息化的順風車,同時也為農村建設、農民生活帶來了方便快捷的滿足感。
在北京市密云縣、大興區的14家蔬菜專業合作社建站,通過開發“云農場”生產管理系統和電子商務平臺,為社員免費提供從生產安排、農事管理、智能控制到冷鏈物流、社區配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全產業鏈服務。
而依托農資店、便民超市建設,還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代購服務。例如吉林省雙陽區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已實現化肥、生活用品等銷售額2500多萬元。
這些益農信息社都充分地體現了農業部切實把信息進村入戶作為一項惠農工程來抓的決心,通過落實配套資金,充分調動參與各方的積極性,狠抓措施落實,目前全方位的試點工作都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進展。
在現代農業發展方式中,農業信息化在整合各類服務資源上體現的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核心要素,同時是農民生活平穩的決定支柱。
目前,各試點省(市)各級農業部門堅持以滿足農民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整合農業部門服務資源的基礎上,融合更多涉農部門服務資源,吸引優質社會服務資源,最大程度滿足了農民的多樣化、個性化生產與生活需求。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為所有的村級信息服務站提供免費12316撥打和免費Wifi服務,讓“三留守”人員可以不花錢就與在外地打工的家人視頻通話,在為政府提供公益服務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業務的同步發展。
而落實到地方層面,就可以看出顯著效果。如遼寧省將12316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融合,農民通過12316全媒體平臺可以精準、就近找到農業專家,同時每個村級站均配備了12316直撥電話,農民咨詢全免費。
在信息化技術滲透到農業的各個領域條件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農業信息化是最早、最堅定、首推的投資主線,同時也是最能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動力。
信息進村入戶將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集聚到村級信息服務站,農民可以更加精準地得到政策、技術、市場行情、動植物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咨詢服務,不再像過去憑經驗、盲目跟風種養。
另外在生活服務方面,信息化的應用讓農民可以就近繳納電費、水費、電話費,就近購買車船票、預約就診掛號,不再像過去要跑很多路到鎮上網點去辦理。
村級信息員和農民群眾普遍反映,信息進村入戶就是好,能夠把世界帶到村里,把村子推向世界,還可以讓農民“買世界、賣世界”。
實踐表明,無論從方向政策落實,還是農民體驗程度,信息化發展正在有效地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這是一條“政府得民心、企業得發展、農民得實惠”的路子,很受教育、很受鼓舞,這條路應該走,也走得通。
專家也介紹,我國物聯網發展仍面臨一些瓶頸,最為突出的是兩大基礎核心技術——傳感器和芯片。據《2016-2017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我國傳感器新品研制落后發達國家近10年,目前約60%依賴進口,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核心芯片約80%以上依賴進口。
物聯網正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下一個產業高地。9月10日,由工信部、科技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暨世界物聯網無錫峰會召開。
8月3日,中國電信河南公司、華為公司、新天科技聯合舉辦的“物聯無限,豫響全球---中國﹒水行業NB-IoT生態大會”在中國鄭州成功舉行,這標志著基于新一代物聯網技術(NB-IoT)的物聯網專用網絡在河南正式投入商用。
網絡安全是整體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對安全態勢時刻保持清醒,多措并舉、齊抓共管,我們就能打造更堅固的安全防線,更好地擁抱物聯網時代的到來。
本次論壇由省工業和信息化委指導,河南省現代科技經濟研究院、河南省物聯網行業協會主辦。
日前,中國聯通與華為在北京舉行5G和物聯網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宣布在“5G”和“物聯網”兩大創新領域的戰略共識。NB-IoT是物聯網領域的新興技術,因能支持低功耗設備在廣域網的蜂窩數據連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廣域網。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近日詳解網絡空間,他指出,我國“十三五”期間將構建“萬物互聯”網絡,要把握物聯網、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衛星通信、空間互聯網等技術和網絡的發展趨勢。
“6號車,2號地塊小麥已到成熟期,田間濕度適宜,適合收割,請前往作業。”辦公室里,“三夏”指揮員坐在電腦前,與幾十公里之外的機車司機進行可視對話,對其“遙控”指揮。電腦屏幕上,畫面A是一片黃澄澄的麥田,畫面B顯示司機開始發動機車…… 這是筆者6月5日上午采訪時,在河南省黃泛區實業集團農業管理部辦公室看到的一幕。
隨著工業互聯網+迅速崛起,物聯網3.0時代悄然來臨,一個產值達數萬億的市場擺在了企業家們面前。“對物聯網發展歷史來說,從消費互聯網+到工業互聯網,這是一次質的飛躍。工業互聯網是工業4.0實現的關鍵。”在昨日舉行的2015(第六屆)中國物聯網大會上,與會專家如此斷論。與物聯網密不可分的傳感器產業鏈將迎來爆發式增長,而大數據及云計算也將真正體現其高附加值。
物聯網可“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安全監控、智能交通管理、食品安全追溯……
最近物聯網突然成了科技界的熱點,但普通消費者對于這一領域顯然還不具備同樣的熱情。鑒于這種疑惑,這項調查提供了近4000種不同的“智能”產品概念,讓消費者自由選擇他們可能會感興趣的智能產品。
4月1日至2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技術學會指導下,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中國電子學會互聯網專家委員會承辦的第五屆中國物聯網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屆大會以“新型城鎮化戰略下的智慧城市之路”為主題。
2月18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物聯網電視電話會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自2008年3月成立起就一直著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按照國務院《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要求,推出了系列化的務實推進我國兩化深度融合的具體措施。
科學澆灌和水肥配比,也確保了蔬菜質量的提高。目前張順種植的兩種甜瓜,剛剛收獲了第一茬,產量比傳統種植方式提高了一倍,糖分值也高出了一大截,平頂山市區好幾家超市與他簽訂了供貨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