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有望在本周發布。
1月14日,有權威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一號文件最早將在1月15日公開,此前已在部委層面內部下發,相關工作安排業已展開。其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為2015年農村改革重點內容。
記者了解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秉承根據對象不同分類操作的思路。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改革思路,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將分類試點。
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是重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獨家了解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根據對象不同分類操作。
針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重點是抓緊抓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擴大整省份推進試點范圍;對非經營性資產,將重點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的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有效機制;對經營性資產,改革重點是明晰產權歸屬,將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發展多種形式股份合作。2015年,將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的改革試點,各項工作限制于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
此外,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將分類實施改革試點。上述權威人士告訴記者,2015年將制定縮小征地范圍的辦法并有望出臺;對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而言,將賦予其出讓、租賃、入股權能;還將改革農民住宅用地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整個改革試點工作封閉運行。
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范圍應當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全部資產,包括各類流動資產、農業資產、長期資產、固定資產,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最主要的資產,應當納入改革的范圍,惟其如此,才是完整意義上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資料顯示,農村集體資產不僅包含2.4萬億元賬面資產,還包括了55.3億畝農用地、3.1億畝集體建設用地,張紅宇對記者表示,這將是一場縱橫都既無前例、也無經驗的宏大改革。
改革設定更清晰
“一號文件對今年改革的定位更加清晰、細致,對若干項改革工作的方向和步驟都做出了明確的布置。”一位農業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完善頂層設計、抓好試點經驗,是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方案的總體把握。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深化水利和林業改革等各改革領域的方向、目標,甚至試點步驟等均各成一段文字敘述。”
事實上,愈加微觀的改革設定取代宏觀敘事,正成為農村改革中的“新浪潮”。這亦與2014年11月再度擴容的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的改革思路相互應和。2012年初,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在全國推開24個試點。2014年末,又再度擴容形成了58個試點。
農業部法規司副司長趙長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擴容原因是因為當前的農村改革形勢發生了變化,與此前24個試點內容相比,第二輪的農村改革試驗區試點內容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即 “試點按照中央提出的改革方案進行,而非試點自己提出已經成型的地方經驗和改革方向”。
中央深改組分別在第十六次會議和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比如,電力改革方面,去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啟動新一輪電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的新戰略,“飯碗論”“底線論”“紅線論”……
未來五年將有更多的互聯網金融和民間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完善、補充金融市場。與此同時,隨著全面小康任務的推進,農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加大,完善的金融服務將進一步釋放農村內需。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和中農辦副主任韓俊就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回答了記者提問。
對當前我國“三農”發展呈現出的新矛盾、新挑戰,文件有哪些破題之策?新華社記者從中梳理了五大關鍵詞,采訪權威專家,對文件進行深度解讀。
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即《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于昨日正式發布。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即《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于昨日正式發布。
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27日由新華社受權發布。
全文約15000字,共分6個部分30條。
實際上,就在政府正在醞釀更多的扶持計劃時,電商界的巨頭們也在積極部署2016年的農村市場。
去年油菜籽收購價是每噸5100塊錢,今年的油菜籽是否將會延續去年的收儲價格呢?
特別是關于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研究,可以說是處于領先的水平。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圍繞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大力推進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加強營造林工程建設。
農村美,不光是外在的模樣美,不是要把村子都建成鎮子,而關鍵在于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要逐步地去追趕城鎮水平。歸根結底,“強、富、美”漸成,“人”與“地”歸位,“法、改、城”落實,“三農”難題才能逐步破解,農村人和城里人才都能過得更好。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提高農業競爭力,是要面對的一個重大考驗。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一些農村“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生態環境、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很糟糕。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