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國內(nèi)新聞 > 正文

                法治中國需要眾人拾柴(大家談)

                2014年12月19日14:20  來源:人民日報

                5034

                  有人說,上海法官鄒碧華之所以受到整個法律界的尊敬,得到社會廣泛的關(guān)注,與他所分工主管的上海司法改革試點有關(guān),與當下“法治中國”建設有關(guān)。就在他離世前后的一周,復旦投毒案二審的子夜激辯,聶樹斌案的異地復查,呼格案的沉冤昭雪,讓人們既體味到司法改革的緊迫,也感受到司法改革的前行。而繼今年6月經(jīng)中央批復通過試點方案、上海成為全國司改“排頭兵”后,半年來,又有6個省市的司法體制改革方案獲得中央批復同意。無論從力度還是廣度看,司法改革正在更大范圍內(nèi)積極有效地推開。

                  改革的千針萬線,最終要靠擔當者牽引。十八屆四中全會給司法改革注入強大動力,激蕩起人們的法治夢、中國夢。面對這樣的改革大潮,能否把握歷史機遇、凝聚社會共識,如何推動司法改革、建設法治中國,不僅需要法律界人士認真探討、積極探索,也需要上自國家下至個人的同心向力,構(gòu)建起共同體意識。這,或許正是我們要從“鄒碧華現(xiàn)象”中汲取的可貴力量。

                  ——編者

                  合力啃下司改“硬骨頭”

                  舒銳

                  很少有哪位法官在離去時,能夠像鄒碧華法官這樣得到如此贊譽和惋惜。這當然與鄒法官個人學識與人品有直接關(guān)系,更重要的,是引發(fā)了人們對司法改革的關(guān)注。

                  鄒法官是上海法院司法改革的主要“操盤手”,而上海正是全國司改的排頭兵。“出師未捷身先死”,人們?yōu)橹l(fā)出“船到江心,操槳者驟然沉默”的感嘆。實際上,法律人惜碧華,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他們對司改的思考,甚至是憂患意識。

                  新一輪司法改革的試點工作正在進行中,四中全會更對司法改革作出了戰(zhàn)略部署。今天的司法改革,涉及諸多“硬骨頭”,改革已不可能如改革初期那樣受益者廣泛,必然觸動部分既有利益。改革就是保護合理利益、剔除不正當既得利益。司改就是要讓法律共同體得到保障與尊重,讓普通民眾得到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務。

                  知易行難,案多人少、待遇低、壓力大、得不到尊重,這是不少法院工作人員的直觀感受。如果說,鄒法官是為司改獻出生命的第一人,那么我們必須警醒,不能讓更多可敬、可愛的法官們以離開法院的方式為司改犧牲。而這需要靠職業(yè)保障、職業(yè)前景來實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司改成功不能通過法院一家之力而得以實現(xiàn),更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注與支持。

                  干將莫邪,投爐問劍;碧華盡瘁,獻身司改。司法公正高效是關(guān)乎全體人民福祉的事業(yè),但愿碧華法官的逝去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對司法改革應有的重視,讓我們攜手將其未完成的事業(yè)繼續(xù)下去,以慰天靈。

                  (作者為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法官)

                  建立改革者共同歸屬感

                  宋通

                  鄒法官去世后,在媒體報道中看到他說過的一句話,頗能引發(fā)我的共鳴和思考。他認為,律師對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個國家法治的發(fā)達程度;而法官對律師的尊重程度,則表明這個社會的公正程度。這提醒我們,在法官與律師之間,是不是除了“對抗”,還可以有“相惜”?而這種相惜,或許正是建立改革者之間共同歸屬感的體現(xiàn)。

                  在我的律師執(zhí)業(yè)生涯中,與法官、檢察官打交道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同行之間交流時,最常慨嘆的,就是律師辦案不易。一方面,是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法律從業(yè)者不理解,甚至冷嘲熱諷;另一方面,則來自于法官和律師的關(guān)系。鄒法官的離去之所以在律師界引起震動,甚至包括許多未曾與之有接觸的律師,就是因為從他的身上,看到了跨越本職的法治精神。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lǐng)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中國司法改革之路漫漫,需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教授以及職業(yè)立法者、社會法律服務者等在內(nèi)的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一起為之努力和奮斗。法治文明是現(xiàn)代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形成和完善是法治社會運行的載體。沒有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何談法治?法治不成熟,亦難有發(fā)達的法律職業(yè)共同體。

                  律師界對鄒碧華法官的悼念和稱贊,讓“法律職業(yè)共同體”曙光微現(xiàn)。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新一輪司改的大背景之下,構(gòu)建一個趨于成熟和發(fā)達的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必將成為司法改革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一步。

                  (作者為北京市朝陽區(qū)律師協(xié)會行政與政府法律顧問業(yè)務研究會主任)

                  改革現(xiàn)場離不開身體力行

                  田飛龍

                  法律的權(quán)威源自人民的內(nèi)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在當前司法權(quán)威不高的情況下,“鄒碧華現(xiàn)象”或許提供了中國司法權(quán)威成長的一條新路徑,即:不以官階和法律強制賦權(quán),而以法官身體力行的典范行為提升司法權(quán)威和公眾認同度。

                  “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guān)系的描述,不僅勾畫了推進法治與德治的藍圖,更對法律人提出了必須具備的法律與道德的雙重素養(yǎng)。中國法治的深度推進、規(guī)范發(fā)展,必然要求有自身的榜樣和典范作為職業(yè)精神的肉身承載,這是鄒法官的職業(yè)天命,也是司法權(quán)威成長的一般規(guī)律。職業(yè)權(quán)威并非直接來自法律規(guī)定,而是來自擔綱這一職業(yè)的自覺主體的典范行為。正是在具體司法和司法改革上的價值取向和實際成就,鄒法官贏得了法律界的尊敬。他的身后哀榮,決定了“鄒碧華現(xiàn)象”不會一騎絕塵,而是響應者眾。

                  司法改革是一個職業(yè)的集體事業(yè),需要犧牲奉獻、典范個體與公眾認同。作為后發(fā)法治國家,中國司法一直在為提升權(quán)威與地位積極努力。這些年來,司法界一直在尋求一種復雜的“賦權(quán)”安排:第一,體制賦權(quán),即通過窮盡體制性司法資源以盤活“存量”,獲取自上而下的司改空間,以擴大“增量”,新一輪司改也命意于此;第二,文化賦權(quán),即通過法治觀念的繼續(xù)啟蒙,改變法官在政治與社會文化中的處境和地位。一些法官主動進行法律譯介和寫作,彰顯此意;第三,魅力型人格賦權(quán),即通過法官典范的樹立贏得自下而上的公眾認可。鄒法官幾乎在上述任何一個層面均有不凡表現(xiàn),因而積極穩(wěn)健地推進了司法權(quán)威成長。

                  中國司改,也有著改革之艱難,接續(xù)的是中國百余年探索現(xiàn)代治理模式的宏觀政治使命。“鄒碧華現(xiàn)象”也是對所有改革領(lǐng)域的隱喻和啟發(fā)。在一個新的治理時代到來之際,尤其需要無數(shù)“操盤手”身體力行地奮斗在改革現(xiàn)場,豎起新一輪治理改革和時代精神移轉(zhuǎn)的風向標。

                  (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院長助理,法學博士)

                文章關(guān)鍵詞:法治中國;司法改革;共同體意識;法治文明 責編:安文靖
                5034

                相關(guān)閱讀 換一換

                • 法治中國提速升級(法治中國行)

                  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建立憲法宣誓制度是近年來全國人大著力發(fā)揮立法引領(lǐng)和推動作用,著重推進重點領(lǐng)域立法的一個縮影。

                • 【治國理政地方談】法治,照亮西藏前行的腳步

                  充滿幸福的社會,法治是不可缺少的。西藏各個地、市的街道上都有一道藍白相間的“名片”——便民警務站,將近七百多個便民警務站不僅僅代表西藏法治建設的腳步,更是老百姓零距離的守護。

                • 法治中國為境外非政府組織創(chuàng)造更多合作共贏空間

                  7月25日,在中國對外開放前沿城市上海,面對眾多境外非政府組織代表以及美國、英國、德國駐上海總領(lǐng)事館總領(lǐng)事,中國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郭聲琨如是說。

                • 法治 要讓群眾有獲得感

                  近來,中國公檢法系統(tǒng)密集推出“含金量”極高的司法改革重量級文件,涉及200余項改革舉措。決策層以不容置疑的頂層設計宣示,法治這頂保護國人的安全頭盔,要戴,還要戴得刻不容緩。

                • 《法治熱點面對面》:解讀中國法治 激勵中國力量

                  《法治熱點面對面》不避問題,不繞圈子,和人民群眾說實在話、貼心話,舉例子、列圖表、用數(shù)據(jù),詳細解讀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解決的難點問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

                • 讓正義的力量推動法治中國前行

                  歲末年尾,呼格吉勒圖父母與自己的老朋友一起吃了頓家常飯,他們還收到了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對呼格案的賠償決定書,依法獲得了國家賠償。如同呼格一家人在2014年最后一天的希望:從此自己的小家恢復平靜的生活,但愿中國大地再無冤案,祝福人人都平平安安。

                •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和習近平同志關(guān)于《決定》的《說明》都強調(diào)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法治公正要求法律規(guī)章不向任何個人、部門與地方傾斜,強調(diào)平等,弘揚正義,推崇法治精神,主要包括立法公正、執(zhí)法公正和司法公正。

                • 關(guān)于法治新常態(tài)的若干思考

                  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guān)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決定》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里程碑,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構(gòu)建一個符合法治規(guī)律、契合中國國情、包容開放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 河北廣西海南深入宣講四中全會精神

                  為更好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河北、廣西、海南等地近日分別邀請專家學者,對全會精神和全會決定內(nèi)容進行宣講和解讀。

                • 孟建柱:珍惜崇高榮譽牢記為民宗旨

                  記者孫春英 胡新橋 周斌 正在湖北省武漢市出席“深化平安中國建設”會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3日晚親切會見了第五屆“我最喜愛的人民警察”評選活動全體獲獎民警。

                • 國平:法治中國離不開黨紀保駕護航

                  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依法治國17年的歷程推向新的高度。正是有黨紀黨規(guī)對黨員群體的嚴格要求,人民群眾才能對黨領(lǐng)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心悅誠服、眾志成城。

                • 用法治精神推進改革大業(yè)

                  人們常用“前所未有”來描述深水區(qū)的中國改革: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前所未有。法治護航的中國改革,必將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民族、并有益于全人類的現(xiàn)代治理體系和新的制度文明。

                • 習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國” 把權(quán)力關(guān)進制度的籠子里

                  新華網(wǎng)北京10月22日電 據(jù)新華社“新華視點”微信報道,正在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2、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quán)益。

                • 人民日報評論員:用法治精神推進改革大業(yè)

                  人們常用“前所未有”來描述深水區(qū)的中國改革: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前所未有。法治護航的中國改革,必將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民族、并有益于全人類的現(xiàn)代治理體系和新的制度文明。

                • 《2012中國法治藍皮書》序言:中國夢 法治魂

                  《法治影響生活·2012中國法治藍皮書》今日在京舉行新聞發(fā)布會。閆昭 攝  正義網(wǎng)北京1月22日電(記者 吳平 高鑫)今天上午,檢察日報社發(fā)布《法治影響生活·2012中國法治藍皮書》,藍皮書遴選了2012年極具社會影響的法治人物及事件向社會公布。檢察日報社社長李雪慧在發(fā)布會上做主題為《中國夢 法治魂》的致辭,以下為致辭全文:

                • 新聞
                • 財經(jīng)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wǎng)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shù)據(jù)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wǎng)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shù)據(jù)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guān)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quán)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