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價學區房折射教育資源失衡,要改變這種現象并非一朝一夕,只有對薄弱學校進行長期的財政投入,尤其是對師資質量進行大幅提升 “這房子太小太舊,格局設計也不合理。8月4日,本刊記者走訪了北京海淀、東城、西城等名校集中地段的房地產中介,發現多數學區房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房,但每平米均價不低于5萬。
高價學區房折射教育資源失衡,要改變這種現象并非一朝一夕,只有對薄弱學校進行長期的財政投入,尤其是對師資質量進行大幅提升
“這房子太小太舊,格局設計也不合理。但這是學區房,能賣上價格。”張女士住在北京海淀區黃莊中關村三小附近,這幾天她一直在張羅售房。
據張女士介紹,她家這套一居室50平米,2000年初購買時,總價15萬,現在售價350萬。“旁邊學區房都是這價位,不愁賣不出。等賣出后,到其他區域換一套更大面積的非學區房。”
最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北京、長春等地調研時發現,隨著“幼升小”、“小升初”升學季來臨,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緊張,北京、上海、長春等一二線城市中,名校周邊的學區房交易火爆,價格水漲船高。
“高價學區房折射教育資源失衡。”華南師范大學談方教授對本刊記者說,“盡管就近入學政策表面上解決了教育資源不公的問題,但并非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樣優質的教育。”
“學區房”水漲船高
這是一個頗讓中國家長焦慮的名詞。學區房,即在指定區域內購房,其購房者本人的子女可就讀區、市、省級的重點小學或中學。
8月4日,本刊記者走訪了北京海淀、東城、西城等名校集中地段的房地產中介,發現多數學區房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房,但每平米均價不低于5萬。與附近非學區房相比,學區房每平米均價高出2萬左右。
按以往規律,每年6月份至9月份,都是學區房的交易高峰期。據北京鏈家地產五道口店一位業務員向本刊記者介紹,在最近接待的購房者中,70%以上都是沖著優質教育資源選擇這一區域。
“在最近三四年間,學區房漲了三四倍。”北京中原地產羊坊店一位業務員這樣告訴本刊記者。
不久前,有媒體報道稱,北京和平里七區是區重點和平里九小學區房,一套上世紀60年代的房子,均價達6萬元/平米,而與其一路之隔的和平家園的業主沒有入該小學的資格,房屋報價大多在4.4萬元/平米左右。
“就近入學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但目前已演化成了金錢比拼的游戲。”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文學院袁德峰副教授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場游戲的參與和推動者,不僅有學生家長,還有房產中介和開發商。”
“名校帶動附近樓市,剛性需求又不斷推高房價。”袁德峰說,“學生家長購買學區房是一種雙重投資,即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和房產投資。因為學區房是稀缺資源,再貴也會有人買。等孩子學成畢業后,再轉手賣出。”
而事實上,不少房產商和中介也看到有利可圖,往往在樓盤廣告上極力突出宣傳周圍名校,打著“學區房”旗號吸引購房者,借此不斷哄抬房價。房產商和中介的推波助瀾,更使學區房價格處于瘋狂態勢。
據鏈家地產對北京城六區1000個學區房樓盤進行的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城六區學區房成交均價比非學區房高出約6.8%,而2013年截至目前,學區房與非學區房的價格差達到11.2%,價格差距逐漸拉大。
除北京外,其他一二線城市學區房,也基本是出來一套,就被市場迅速“消滅”一套。據報道,上海徐匯區匯師小學附近,“30~40平方米,總價在260萬左右的房子一拋出來,兩天內就會有買家來付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