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斷奶試探市場壓力 商業銀行裸泳者浮現
■銀行對策
商業銀行:自救是最好出路
本報記者林珂羅輯
對于國內商業銀行遭遇的此次前所未有的“錢荒”危機,央行如此鐵心斷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業內人士認為,銀行間市場“錢荒”問題愈演愈烈,會對發行規模較大的股份商業銀行產生巨大的壓力,換言之,可以看作是央行在試探市場壓力。央行此舉也是在警告部分銀行,在隨后的經營中一要注意“影子銀行”業務的占比,要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融資問題,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央行出手解決困境。
股份制商業銀行影響最大
同業市場利率維持高位較長時間會使流動性預期進一步紊亂,可能導致實體經濟流動性收縮力度較大,資金鏈斷裂。中金公司分析師黃潔表示,銀行業務模式的調整會減少信托、票據等融資方式的資金供給。如果市場主體預期紊亂,業務模式調整短期內以激烈方式進行,可能會使得企業資金鏈條受到較大沖擊,從而帶來資產質量風險。
對市場而言,短期利率飆升將導致資產價格承壓,對各市場影響由大到小的順序是理財、信托、債券、股票。有分析認為,平均有20%到30%的存款被置入理財產品,特別是中等規模銀行會隨著流動性緊張的加劇陷入最大的困境。發行新的產品以及從銀行間市場進行拆借是最常見的,為到期產品進行融資。
有關數據顯示,5月份,共有96家銀行發行了3305款個人理財產品,發行銀行較4月減少2家,發行數量環比增加18.80%。
其中,興業銀行發行了311款,發行數量排名第一;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平安銀行、工商銀行分別發行了249款、166款、158款、149款,分列第二至第五。發行數量超過百款的銀行還有廣發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和華夏銀行。這10家銀行的產品發行數量共計1665款,市場占比達到50%。
發行數量排名前20位的銀行共發行了2385款產品,市場占比72.16%,環比上升2.82個百分點,發行集中度出現上漲。“發行理財產品越多的銀行,此番事件造成的影響會相對較大。”上海某私募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規模較大的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比較多。但是從影響來看,發行理財產品占收入比例較大的銀行影響更大。相比之下,部分股份商業銀行受到的沖擊更大,但在沒有具體數據支撐前,還不好說到底哪一家得到的影響最大。”
上述私募人士還表示:“銀行股集體下跌,特別是商業銀行暴跌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此次錢荒對各類銀行的影響有所不同。”二級市場上,除國有五大行外,其余11只上市商業銀行股紛紛跌幅超過5%,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均出現跌停。
此外,6月底前中國商業銀行將有1.5萬億元理財產品到期。如果理財產品期限錯配極為嚴重,一旦資金面緊張,回旋余地就很小。從銀行間市場通過同業拆借籌集資金,幾乎成為唯一選擇,而拆借來的資金利率極高,對相關銀行盈利將出現一定幅度的拖累。
提高吸儲能力緩解壓力
央行罕見地“不放水”表明其對影子銀行的懲罰性態度,令此次流動性危機或一時難以化解。在“錢荒”愈演愈烈的背后,銀行更多是將希望寄托在央行身上。此前,包括四大行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呼吁央行降準降息。有分析認為,雖然存在政策利率下調空間,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央行繼續堅持不放松的態度,很可能在短期之內不會將降息、降準。中國貨幣市場不太可能出現流動性危機,個別銀行之所以出現融資問題,主要是因為這些銀行過度依賴在銀行間市場拆借短期資金,而且放貸規模超出了監管機構的限制。銀行業應該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融資問題,而不是指望央行來提供流動性。
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范為表示,現在央行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和中央保持一致——盤活存量。所謂盤活存量,就是說要把過去發的錢用好。所以基本的思路是強迫金融降杠桿。過去金融機構一直加杠桿,從央行手里低息借錢拼命去買債,資金緊張了就寄望央行出手平抑,導致杠桿越來越高,一旦出現風險就希望央行來彌補。孩子大了不能老靠父母,這輪資金緊張也可以看作是一場演習,看看金融機構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如何自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