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上市銀行利潤增速變臉 4家跌至個位數

                2013-05-07 0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編者按:隨著16家上市銀行2012年年報、2013年一季報業績披露收官,體現銀行競爭力各項指標的更多“細節”露出真容。本版的三篇文章從上市銀行凈利增速、中間業務、不良貸款余額三個角度剖析了最新公布的上市銀行一季報,試圖為投資者勾勒銀行業一季度及未來的發展輪廓。

                  對于銀行業暴利的指責猶在耳畔,利率市場化開啟轉瞬又將銀行業凈利潤增速大幅回落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銀監會數據顯示,去年商業銀行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24萬億元,同比增長18.9%。而在2011年,這一數字高達36.34%。

                  時間僅僅前行了三個月,銀行業利潤增速又繼續下滑一大步。今年一季報顯示,16家上市銀行中有4家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跌落到個位數,僅建行與中信銀行優于去年年報數據。如果與去年一季報比較,則僅有建行一家凈利潤同比增速上升。

                  4家銀行凈利增速

                  跌至個位數

                  今年一季報數據顯示,共有4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跌落到個位數,分別是:農業銀行8.26%,中國銀行8.2%,中信銀行7.65%和平安銀行4.6%。而去年年報數據顯示,個位數增長的上市銀行僅中信銀行一家。即便與去年一季報數據相比,去年一季度也只有建行和中行凈利潤同比增速為個位數,分別是9.17%和9.9%。

                  去年年報數據顯示,有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超過30%,去年一季報更是多達10家上市銀行增速高于30%。而今年一季度僅有興業銀行增速達到了32.4%,其余均低于30%。

                  與去年年報數據相比,僅建行和中信銀行出現上升,其余銀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事實上,中信銀行業績有所回升,主要因為去年末大幅計提撥備,導致凈利潤增速僅為0.69%。凈利潤增速下滑最快的是平安銀行,今年一季度同比增4.6%,去年年報數據為30.3%,下滑了25.7個百分點。

                  相比于去年一季報,共有6家上市銀行凈利增速下滑超過了20個百分點。

                  上市銀行業績從去年開始出現下滑,與利率市場化的開啟密切相關。2012年6月,央行在降息的同時擴大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其中存款利率是首次放開,允許10%的上浮空間,利率市場化進入實質性提速階段。為了吸引存款,各商業銀行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在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基礎上適當上調存款利率,各家銀行面臨存貸款重新定價,凈息差也開始收緊。

                  去年底,多家上市銀行凈息差出現不同程度縮小。而今年一季報公布之后,凈息差收緊程度進一步提升。與去年底相比,除光大銀行和中國銀行凈息差略有回升,其余各行均繼續收緊。寧波銀行凈息差降低最多,從去年底的3.48%到今年一季度的3.036%,下降了44個基點。緊隨其后的是民生銀行,下降了33個基點。

                  業內人士認為,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績的抑制已經顯現,并且在今年上半年還將繼續施加影響。記者了解到,大多數銀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對存貸款重新定價,并且在今年內將基本完成這項工作。工行行長楊凱生在年報發布會上稱,今年前兩個月凈息差比去年底又下降了4個基點;并表示工行的75%存款、50%的貸款已重新定價,其余的將在一、二兩個季度完成重新定價。在2013年6月末,98%的存款和90%的貸款將完成重新定價,這將對凈息差收入有所影響。

                  建行凈利潤增速

                  躍居五大行首位

                  以今年一季報對比過往數據,記者發現建行業績表現可謂一枝獨秀。在各家上市銀行凈利增速均出現下滑的同時,建行卻逆勢上升。

                責編:趙惠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