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離岸業務成了倫敦一張新王牌
英國央行(BOE)史上第一位外籍總裁卡尼7月1日正式上任,但他將沒有蜜月期,因為是否擴大寬松政策、以提振低迷經濟的嚴峻挑戰正擺在他面前。不過,前任行長金恩在離任前最后幾天做了件對提振英國經濟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事:與中國央行簽署了規模為200億英鎊的中英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這也是中國與G7國家簽署的首個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既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又往前邁出了重要一步,也標志著中國央行與英國央行在貨幣金融領域的合作取得了新進展。想來,為巧借人民幣國際化的“東風”,確保英國經濟能真正到達“重返超級經濟強國之列”的彼岸,卡尼上任以后還將會更積極培育倫敦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近幾年來,中英貨幣金融合作在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英國在加強兩國貨幣金融合作方面表現出迫切的需求和愿望。這主要源于,歐債危機爆發至今,使英國經濟深受其害,銀行業的日子尤其不好過。危局促使英國政府在加強金融監管的改革上拿出大舉動,確保英國金融穩定。今年4月1日,英國金融行為準則局和審慎監管局成立,英國開始實行一種“雙峰”金融監管體制,即英格蘭銀行之下設審慎監管局和金融行為監管局這兩個金融監管局,直接監管英國約2.7萬個各類金融機構。迄今,英國經濟雖已脫離“重癥護理”,但用金恩的話來說,經濟復蘇狀況目前尚無法完全得到確認,各方需要再接再厲,來確保該國銀行業不致淪落到需要動用納稅人資金才能得到救助。而且,英國政府仍需堅持大幅度削減公共開支。依據英國財長奧斯本上月底的公共支出審查報告,政府部門的預算開支將削減115億英鎊(約1086億人民幣),以用于教育、科研、道路與鐵路建設,以便帶動英國“重返超級經濟強國之列”。
復蘇經濟,穩定金融,英國除了強練內功之外,更重要的還需借助外力。加強與中國的貨幣金融合作就是借用的一個很好的外力。眼下,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而積極培育倫敦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無論對于人民幣國際化,還是對于英國經濟金融振興都是大有裨益。中英經濟互補性很強,英國在高端制造業、金融、創意產業、節能環保等領域具有突出優勢,而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在制造業規模、勞動力供應和市場潛力等方面有優勢,這將為中英經濟金融合作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只有一平方英里的倫敦金融城為倫敦創造了30萬個就業崗位。即使飽經金融危機沖擊,倫敦依然是全球舉足輕重的金融中心、全球外匯交易量最大的地方。據倫敦金融城的一項報告顯示,金融危機過后,倫敦地區的金融服務業工作機會從2011年的360600個崗位升至2012年的366700個,并將在此水平基礎上,小幅振動保持至2020年。不同于英國其他地區,倫敦的總體就業情況已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在金融城帶動倫敦經濟率先復蘇過程中,倫敦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大力發展功不可沒。倫敦是全球主要的外匯中心,各類人民幣外匯產品在倫敦市場上交易非常活躍。倫敦的人民幣外匯即期交易日交易額達6.8億美元,估計占全球離岸人民幣即期市場總量的26%。而去年倫敦金融市場平均每天人民幣交易量為25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240%。同時,倫敦各銀行大力推廣其人民幣業務,去年各企業對人民幣的使用明顯增多,進出口融資業務量達到336億元人民幣,較上一年增長100%。信用證和其他信貸擔保業務則增長13倍達到47億元人民幣。去年4月,匯豐銀行在倫敦發行了第一只人民幣債券,主要針對英國及歐洲大陸國家的投資者。而且,據倫敦金融城稱,倫敦的人民幣業務已初具規模,包括零售業務、企業業務、銀行同業及機構業務,這些產品和服務使客戶可以高效、安全地進行跨國交易,并且可以對沖和管理風險。
去年4月18日,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計劃在倫敦金融城正式啟動,目標是把倫敦打造成為人民幣業務的“西方中心”。該計劃還欲在為倫敦人民幣產品及業務市場提供技術、基礎設施和監管方面的支持與發展方向。同時就如何提高倫敦在人民幣交易、清算和結算方面的能力,向英國財政部提供咨詢意見,闡明發展倫敦人民幣市場的下一步措施與長遠目標。另外,該計劃工作組還將把觀察到的任何威脅金融穩定的隱患向英國財政部及其他政府部門提供咨詢意見。這項計劃的啟動和平穩運行,反映了英國決策者欲將倫敦發展成主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借此鞏固倫敦國際金融城地位的強烈愿望。再加不久前兩國央行貨幣互換協議的簽訂,這一被認為“與時俱進”的行為,從貨幣互換路線來看,遵循了從周邊貿易伙伴到新興市場國家如印度尼西亞、關鍵地區樞紐國家如土耳其和阿聯酋,再到西方國家比如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及至突破G7“防線”覆蓋至英國的漸進路徑,這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穩健步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