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史驚心動魄十大事件 多有國際寡頭魅影

                2013-05-21 09:32    來源:東方財富網

                  核心提示:貨幣市場是最近30年很多重大經濟事件的發源地,其中很多事都震驚了金融市場。然而,細細探究可以發現,很多貨幣市場的重大事件都有國際寡頭和組織的魅影閃現其中,用陰謀重重形容也不過分。

                  自從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圍繞著歐元的質疑從來沒有消停過。考慮到外匯市場的巨大體量和交易的關聯性,貨幣危機確實能引起人們的恐慌,比如美元走強就能引起一攬子貨幣的波動。

                  貨幣市場是最近30年很多重大經濟事件的發源地,其中很多事都震驚了金融市場,并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長遠影響。

                  1. 1985年《廣場協議》美元貶值

                  該協議由美國、法國、西德、日本和英國五國達成,并在協議的簽署地點紐約廣場酒店命名該協議。該協議的目的是通過協議國央行大規模的干預市場行動來使美元貶值。具體做法是央行通過低于市場價賣出美元,從而使美元對其他貨幣貶值。

                  《廣場協議》是1985年之前的5年美國經濟疲軟的直接后果,在這5年中美元對主要貿易伙伴國升值幅度不小。《廣場協議》的實施毀滅了美國某些產業的競爭力,降低了美國高科技、汽車和機械等行業的出口,從而在國會產生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思潮以減緩進口。

                  2. 1992年喬治-索羅斯大戰英鎊

                  一般來說,20世紀90年代是世界經濟非常繁榮的十年,但這十年中,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都幾乎充斥著貨幣市場的騷動。

                  在這一階段的早期,也就是歐洲統一貨幣歐元還未形成的階段,歐盟內部有一個匯率控制機制,目的在于調整主要成員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讓它們處于一個區間內。

                  東西德合并后,德國實力大增,馬克堅挺。1992年,英國經濟卻出現滑坡,英鎊疲軟。為了支持英鎊匯率,英格蘭銀行抬高利率,但是這樣做損害了已然不景氣的經濟。為緩解壓力,英國希望德國降低利率,然而,彼時的德國經濟正處于過熱階段,因此希望抬高利率來為經濟降溫。由于兩國政策無法協調,導致英鎊匯率持續下挫,任憑兩國聯手購進英鎊也無濟于事。

                  1992年9月,投機者開始進攻歐洲匯率體系中那些疲軟的貨幣,其中包括英鎊、意大利里拉等。現在的投資大鱷索羅斯伙同市場上的其他投資者進行了無情的大規模賣空英鎊行動,使英鎊不斷下跌,一直到快跌破歐盟內部的匯率區間。英國政府開始了反擊,提高利率并開始干預市場。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而索羅斯方曝出的結果是,這一戰凈賺了10億美元。

                  3. 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崩盤

                  貨幣的突然貶值對政府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比索的崩盤發生在世界經濟的疲軟期,彼時油價非常低,世界正承受著發達經濟體連年借貸的后遺癥。引發這一比索悲劇的出發點是墨西哥政府被迫放棄與美元掛鉤,實行浮動匯率,從而造成墨西哥比索和股市崩盤,經濟危機爆發。

                  墨西哥政府此舉恰逢墨西哥政府債務到期,并且該國南部州發生武裝叛亂行動,崩盤事件最后導致了當時的財政部長Jaime Serra Puchera辭職。

                  受到驚嚇的投資者紛紛拋售墨西哥國債,央行試圖捍衛下沉的比索,大量消耗了它的儲備。墨西哥政府為比索重新設置了一個更低的固定匯率,但此舉并未挽回投資者的信心。墨西哥政府被迫放棄與美元掛鉤,實行浮動匯率。美國政府買入比索試圖穩定比索的幣值并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參與了對墨西哥的救助方案。最終墨西哥不得不依靠美國政府的幫助才走出困境。

                  4. 1995年美元兌日元創歷史低位

                  1995年,美元警鐘再次響起,這一次美元兌世界主要貨幣都跌入了歷史低點。美元兌日元的表現尤其重要,因為美元正對當時日本經濟的繁榮耿耿于懷。

                  這一時期美國的經濟可以用“雙赤字”來形容,即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這讓美國再也無法為世界提供幣值穩定的美元,美元兌日元跌到80以下,這意味著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地位的結束。十年之后,美元兌日元依然保持在低位。

                  5.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泰銖折戟

                  貨幣貶值和救助方案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常態,這要從起源于泰國的亞洲金融風暴說起。彼時泰國經濟在房地產泡沫和過量外債的侵襲下顯得很不健康,熱錢不斷涌入泰國使得泰國央行無法抵御市場異動,泰銖變得越來越不值錢。緊張的投資者們開始甩賣泰國資產轉而在東南亞的其他國家尋找投資目標,這些國家的貨幣同樣在走弱。

                  隨后,韓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的命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接連倒下,造成了在亞洲蔓延的金融浩劫。韓國的股票市場在一天內崩盤,這讓美國的交易者們倍感驚慌,也導致紐交所不得不宣布當天提早關閉以避免恐慌蔓延。這場風暴過后,很多亞洲國家都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助方案。

                  6. 1998年盧布違約危機

                  由于俄羅斯政府的錯誤管理,盧布在1998年受到重創。后蘇聯時代的政權不穩定和薄弱的經濟基礎終于引起了連鎖反應。貨幣市場的投機者開始攻擊盧布,俄羅斯中央銀行以干預市場和提高利率等手段反擊。

                  然而,遲遲沒有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使得盧布的狀況惡化。投資者開始外逃,主權債務違約,俄羅斯政府不得不認輸,宣布盧布貶值并自由浮動,同時商業銀行暫停向國外債權人償債。

                責編:趙惠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