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池存量小信息不全 期貨資管業務任重道遠

                2013-04-03 09:13    來源:上海證券報

                   期貨資管“大戰”的號角已經吹響,但不少期貨公司的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仍坦言困難不少。規模小、信息披露不完整、系統對接等問題或成為業務發展的桎梏。

                  資金池存量小

                  期貨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展雖日益成熟,但是相較證券、基金、信托等其他行業規模仍非常小。基金、證券、信托動輒上億元的客戶資金規模,而期貨資產管理業務的資金池存量較小。“起步100萬,而且僅限一對一,跟銀行談業務時都比較困難”,某期貨公司資管部門負責人士表示,沒有規模優勢,期貨行業提升競爭力難度更加大。

                  不僅是遭到銀行等機構的冷眼,資管業務也難博得私募團隊的青睞。“都是管理幾千萬的資金規模,給期貨公司打工,還不如自己干,更加靈活”,業內人士表示,期貨資管盤子做不大,加大了開展資管業務的難度。“私人炒手的限倉機制是靈活的,但是專戶一旦訂下機制,很難隨市場變化而改動,在資金規模一定的情況下,投顧很難有施展的空間。”

                  另外,由于“一對一”的限制,資管業務目前尚不能發行結構化產品。“分級產品能解決風險控制問題,先虧劣后級,再虧優先級,這在沒有歷史業績的情況下,客戶比較不會擔心風險”,廣發期貨資管部門負責人姜鵬表示。

                  “從法律制度層面來看,對期貨資管業務的風險控制已經很嚴格了,不存在風控漏洞”,有業內人士感嘆道,盡管“一對一”防范了風險,但同時也限制了期貨公司,希望監管層面能盡快放開集合理財,擴展到“一對多”。

                  信息披露不全面

                  與此同時,同國外的期貨CTA業務相比,目前,國內期貨資管業務沒有全面、系統的信息評價系統,信息披露不完整。“可能前10年的業績,有9年虧損只有1年盈利,但給客戶看時,只展示盈利的那一年,這存在很大的風險”,姜鵬認為,國外的CTA業務實行注冊備案,同時能跟蹤過往業績,而國內期貨操盤團隊或者個人在展示歷史業績時有選擇性。

                  據了解,期貨公司在篩選投顧時,一般會參照其歷史業績和回撤。某些團隊或個人可能只展示表現好的年份或者業績樣本。基于這樣的因素,期貨公司在篩選投顧上出現偏差的幾率也大幅度提高。在這一方面,目前國內尚無系統的信息披露機制,而歐美國家通常在CTA運作一定階段之后,需要對其經營業績做出評估。

                  除此以外,系統對接、跨市場套利等問題都束縛著資管業務的開展。創新業務推出之初,在系統配置,人才儲備、風險控制上都意味著更高的投入和付出,“現在還談不上收益,整個市場沒有形成品牌,市場做不起來,很難有效益”,分析人士指出,期貨資管業務在短期之內都意味著高成本和低收益。

                  如今看來,在多重壓力之下的期貨公司要想在資管業務上率先突出重圍,還需要一個緩慢的摸索過程。“期貨公司在由買方向賣方的轉變過程中,體系制度要重新建立,包括人員、場地、技術、風控流程、管理制度等,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東證期貨資管部門負責人紀武表示,這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時間,短期內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暫時不會發生大的改變。(記者 董錚錚 編輯 李劍鋒)

                責編:李文麗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