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貸挪用現象頻出 銀行收緊大宗商貿融資
大宗商貿融資正處在風聲鶴唳的時刻。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光大銀行總行下發通知,針對銅、橡膠等大宗貿易的中小企業授信客戶進行風險提示。通知要求加強對銅等大宗商品貿易背景的分析,保證貿易真實性。其中,明確提出新增授信應以供應鏈模式開展融資業務;而對存量授信客戶進行逐步了解,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實際上,近一個多月,多家銀行都在收緊從事銅貿易的中小貿易商開立信用證融資。“現在企業很難拿到信用證了,銀行普遍收緊開立信用證。”6月7日,一位大型銅貿易商陳海(化名)告訴記者。
銀行警示風險
近日,光大銀行總行下發的針對大宗貿易中小企業授信客戶的風險提示通知顯示,近期銅價持續暴跌,創近年來新低,導致部分從事大宗商品交易的中小型貿易企業呈虧損狀態,資金鏈緊張;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業以融資套利為目的,加入到大宗商品的貿易行業中,通過大宗商品作為融資工具,虛構貿易背景,形成融資銅等融資方式,騙取銀行信貸資金,并挪作他用,給銀行信貸資金帶來較大風險。
“銅崩盤的可能性很大。”一位深圳的資深操盤手告訴記者,“銅價有周期性,在2002年~2006年的周期中,銅價從1330美元升至8000美元;然后在2008年又開始了新周期,從2800美元升至1萬美元出頭,而現在是進入周期的第二次下跌,即使不這么悲觀,純粹從周期來看,未來從8000美元跌破至4000美元是正常的。”而目前銅的供給遠大于需求也使銅價未來暴跌成為一個大概率事件。
陳海介紹,目前市場上的涉銅企業主要分為三類:一是上游生產商和冶煉商;二是貿易商,從上游生產商買入,賣出給下游用銅企業,賺中間差價;三是下游生產商,包括電線電纜等企業。
據介紹,其中的貿易商融資,一般是把貨抵押給銀行,比如貿易商把1000公斤銅抵給銀行,一般雙方會簽訂協議,對這批銅進行保值。但是“當價格下跌超過融資價的20%,就可能出現違約的風險”。當銅的價格走向對企業不利時,企業可能棄單跑路,把銅丟給銀行。最終是銀行收回銅,并被迫向市場出售,而當市場承受不了突然間出現的這么大的拋盤,就可能進一步打壓銅的價格。
而下游生產商和部分貿易商“勾結”獲取銀行信用證做“融資銅”的行為,更引起銀行的關注。
這種“融資銅”的操作基本流程是:國內企業通過虛構企業用銅,以20%左右的保證金從銀行開出90天或180天的信用證,然后找海外貿易商迅速買入銅,各種單據齊全后,又迅速賣出銅,以套取資金,信用證到期后再償還銀行資金,刨去船貨在途的路程,貿易商往往可獲80或170天以上的資金支配權。
套出這些資金后,這些做融資銅的人通常會有兩種選擇:一是把套出的錢繼續用于別家銀行開出信用證,繼續套錢。二是用于企業資金周轉,或干脆拿來放貸吃利差,以及投資于別的高收益領域,這樣往往除掉年化8%左右的融資成本之外,他們仍能獲得高額的利差收益。
而這種“融資銅”的風險在于,如果套出來的錢投資失利,“融資銅”的人最終就會下決心跑路,寧可損失一點保證金。
事實上,由于在融資銅時,信用證具有杠桿作用,最大可放大到10倍,也就是說,如果放大10倍,一旦套出來的資金投資失利,損失達到10%的時候,融資人就可能面臨破產,而銀行就可能面臨壞賬的風險。
而“融資銅”可以在很短的周期內反復做,也即是這種杠桿做用可能繼續不斷放大。高盛5月底的報告分析,假如一張信用證的期限是6個月,在該期限內,重復完成10次交易(也就是完成一次中國銅融資交易需要18天時間),那么銀行就能在第一個信用證開立的6個月里,開立10倍于銅價值的信用證。在接下來的6個月里(甚至更長時間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信用證的總名義價值會維持不變,因為新開立的信用證會被到期的信用證所抵消。
這使得銀行的風險可能被不斷地放大,銀行終于注意到了風險,開始正面打擊此類大宗商品風險較大的外貿融資,尤其是針對虛假融資的“融資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