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電商征稅 三大難題待解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 “網店征稅”言論引燃了電商領域的“炮火”。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蘇寧云商董事長,張近東的建議一出,便遭到淘寶的“反擊”,后者并不贊同在現在這個時點對電商征稅。此后,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商超連鎖企業步步高集團董事長王填與當當網CEO李國慶也加入到這場爭論之中。
一時間,網店征稅這一并不新鮮但又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再一次成為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然而,喧囂的背后,電商征稅的三大核心難題漸漸浮出水面。
電商征稅,該不該?
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進入一個全盛時代。艾瑞咨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增速較往年略有回落,但仍以同比增長27.9%的比率,達到了8.1萬億元。其中,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到了驚人的1.3萬億元,同比增長66.2%。
這其中,阿里巴巴集團的電子商務網站(包含C2C的淘寶網和B2C的天貓商城)占絕對優勢,交易額達1萬億元。與此同時,電商的飛速發展對社會就業的拉動作用也不容小覷。IDC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淘寶和天貓創造的直接就業機會達到467.7萬,拉動間接就業1333萬。
然而,與上述優勢不對稱的是,我國對電子商務的法規監管遠遠落后于其發展,電商行業的假貨、仿貨橫行以及服務投訴等問題也廣受消費者詬病,尤其是C2C領域被稱為是監管“盲區”。曾有業內專家指出,淘寶平臺上近千億的水貨、假貨和仿貨猶如“定時炸彈”,淘寶系轉型勢在必行。
對于淘寶上700萬職業賣家來說,網上開店最大的優勢在于不用繳納店鋪租金和稅款,從而形成與其他網站以及實體店的價差,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但對這些賣家是不是不需要規范和監管呢?社會各界對此反響越來越強。業內專家指出,對如此龐大規模的C2C商家,不能對其采取“放任”態度,相關法律以及稅收政策亟需明朗化。
事實上,從電商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著眼,建章立制勢在必行。商務部研究院早前就曾發布報告指出,現行稅制問題制約了電子商務發展。其報告提出,電子商務是完全不同于傳統商務運行方式的新的商務模式,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電子商務交易的明確稅法條文。這種狀況長期存在下去,必然會影響到電子商務的健康有序發展。
然而,征稅對職業賣家來說猶如“狼來了”一般,能否說服這些賣家成了一個現實難題。一方面,對利益的追求導致賣家會抵制對電商征稅,另一方面,很多職業賣家的規模確實小,一旦征稅,他們只能另謀出路。
但是,不征稅又引出另一個爭議:是否公平競爭。目前,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當當網、亞馬遜中國等大多數自主營銷型B2C網商平臺已經具備了完善稅收制度。在阿里集團今年1萬億元的電子商務交易份額中,天貓的貢獻率僅為20%,絕大多數交易額仍來自于淘寶店大量的個人賣家。淘寶網稱,目前94%的淘寶賣家營業額在24萬元人民幣以下,而一些發展較好的商家,在線下已經開始繳稅。對個人網店強行征稅獲得的收益并不大,但征稅成本卻很高,還會打擊微型經濟的積極性。
對于電商征稅,淘寶回應稱,“我們不反對征稅,但我們反對在今天這個時期征稅?!钡螘r才是電商征稅的“好時機”?是否是阿里旗下的淘寶C2C商家轉向天貓B2C平臺之后?
電商征稅,難不難?
去年,網店實名制曾一度被認為是對網店征稅的“前奏”,就在業界紛紛猜測電商征稅時代即將來臨的時候,工商、稅務等部門對網絡交易的稅費規定始終沒有明確答復。究其原因,征稅方式可能是關鍵所在。
由于網店并不是傳統店商,不少人質疑在征稅的實際操作中,將碰到很多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首先,電商企業的規模和收益不一樣,征稅時國家不能“一刀切”;其次,由于網購沒有空間限制,通常是跨地域交易,這就給確定應納稅對象屬地帶來難度;此外,網購的“無紙化”交易使得傳統的憑證追蹤審計失去了基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