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眾生相:報告稱三分之二年薪不足6萬元

                2012-12-24 08: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海帶”小牛:“看能不能繼續讀個研究生”

                  在南京,《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了擁有悉尼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學位的小牛。他告訴記者,畢業后在澳大利亞沒能找到工作,只好回國。沒想到,在國內找工作一樣不容易。小牛說,他起初想進銀行,但本科生一般只能到柜臺、銷售等一線崗位,而他想要一個管理性質的崗位,幾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后來,他降低要求,打算到企業任職,結果不是嫌工資太低、福利太差,就是怨企業太小、發展有限,最終他選擇了放棄。

                  目前,小牛的生活主要靠父母接濟,他說:“再找一段時間看看,實在找不到工作,我和父母商量一下,看能不能繼續讀個研究生。”

                  海歸人數的擴大和就業壓力的增加,使得海歸不再是身份光鮮、不愁就業的代名詞,其中一些海歸成了求職時到處碰壁、不得不暫時待業的“海帶”(海待)。

                  記者調查發現,“海帶”群體的出現與三方面原因有關,一是就業市場競爭加劇,優勢崗位緊缺;二是隨著留學門檻降低,留學生個人素質參差不齊,用人單位日趨理性;三是部分海歸期望值過高,不愿意降低身段,在就業過程中挑三揀四。

                  對于如何解決“海帶”遇到的適應難問題,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啟德教育集團留學事業部總經理張楊等人士建議,對于留學生而言,在留學前應選準適合自己的專業,并制定相應的規劃,最好在學習之余尋找一些實習機會,盡量積累工作經驗。

                  “歸海”小朱:再次出國尋找出路

                  今年8月,在國內經歷創業和就業雙重失敗的小朱返回澳大利亞,和一年前回國時的豪情壯志相比,她感到非常沮喪。

                  2011年底,在澳大利亞求學、工作了5年后,小朱回到國內,和朋友在上海開了一家軟件服務公司,但先是銷售遇到困難,后來合作伙伴撤資,又遇上行業大勢不好,公司勉強維持了半年就倒閉了。走投無路下,小朱又嘗試找工作,由于待遇期望值、崗位要求與市場需求脫節,她一直待業在家,一年后不得不再次出國尋找出路。

                  記者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地調查發現,像小朱這樣對國內環境“水土不服”、重新回到國外的海歸不是個案。

                  海歸“水土不服”主要表現為不適應國內的游戲規則、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認為,“對于海歸來說,這種不適應癥狀主要表現為不容易溝通,自大,缺乏耐心,眼高手低等,需要經歷一個再本土化過程,方能逐步消除這種不適應。”

                  很多海歸在采訪中表示,國外講究契約精神,而國內更注重“人情往來”,給創業就業帶來挑戰。“我們不怕競爭,就怕拼關系。”蘇州恩巨網絡有限公司董事長、德國海歸黃學民說,人情在商業社會普遍存在,但在國外所占因素較小,在國內很多時候人情因素卻起到決定作用。例如,在一些項目招投標中,雖然公司技術有優勢,但由于“缺乏關系”,有時很難中標。

                  “對海歸個體而言,首先需要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適合你。”重慶大學博士生導師、留美海歸藍宇認為,海歸不能成為特權群體。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