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資本布局微整形市場 從業門檻混亂埋隱患
新興的激光注射微整形市場年收入已達200億元,并以20%增速逐年上漲。行業的蓬勃發展,引發各路資金的關注。不過南都記者從日前廣州舉辦的第三屆全國激光美容與修復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全國微創抗衰老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這一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卻依舊存有隱憂亟待規范。
各路資金押寶微整形
“網絡預約注射美容立減2000元。”這是廣州一家整形美容醫院打出的廣告。
然而,在業內看來,即便立減2000元,如果用得不是正規的產品,還是有很大的利潤空間。據與會的一位從事進口微整形醫療美容產品貿易人士透露,國內不少注射美容的產品進價都是幾百元的“水貨”,這些真假難辨的醫療美容用品,到了醫療機構,實際對外銷售時卻往往高達幾千元,甚至上萬元。
在這樣的情況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布局微整形產業。這其中,有布局微創美容設備的,也有專門從國外引進美容產品。以美中互利和布朗兄弟兩家公司為例,前者已經在華上市了其色素問題方面的整體解決方案,而后者則在向華引入高端醫療美容產品。而飛敦醫療等多家醫療設備供應商近年來則將核心產品聚焦到了激光美容設備上。
行業亂象存隱患
所謂微整形是指通過注射等方式實施的微創整形,因為過程快捷、效果較好,受到愛美人士的追捧。然而記者該次論壇上采訪卻發現,微整形行業目前存在種種亂象。
“注冊的整形科醫生沒有具體數據,我覺得這就是行業亂象的一個表象。”廣州軍區總醫院整形外科教授齊向東如是說。在齊看來,沒有數據即意味著執業門檻沒有規范起來,而沒有美容整形醫生執照的人去做微整形,往往會加大治療的風險。
她告訴南都記者,任何一項技術都需要培訓,能夠從事微整形的醫生,通常需要從住院醫生培訓開始做起,再定專科后經過3~4年的訓練才能勝任。但目前國內很多醫療機構卻把這一過程倒置了,認為美容外科、微創很簡單。以至于除了不可思議的問題,比方說不規范的治療和不規范的產品,一些患者甚至因此患上了腫瘤,影響到了生育。
“依照衛生部2002年頒布實施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所有的美容院,沒有醫療有關的資質,都是不允許進行侵入性治療的。但事實上,很多美容院在涉足這一市場。”齊向東指出,由于近年事故時有發生,目前消費者對微整形的恐慌問題,已經在影響市場。
(馬建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