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專家笑稱金幣生銹是中國金幣總公司防偽標
投資陷阱
是金子,總會發光,難道還會“生銹”?
春節將近,正是黃金制品的熱銷高峰期,但近段時間有關黃金制品生銹長斑、造假疑云等問題讓購金者擔憂不已。對此,廣東省金銀珠寶檢測中心主任楊燕對南都記者表示,黃金生銹的原因多是加工工藝遺留問題,不能與成色不足簡單畫等號。
對于投資者關心的黃金造假,廣東省黃金協會業內人士介紹說,市面主要有鍍金、包金、金珠及添加鎢銥等四種手法,后幾種造假不太容易辨別,投資者通過正規渠道買金最保險。
[風險提示]
包金造假難辨識
在黃金“生銹”鬧得沸沸揚揚之前,曾經還有一條“中國市場40%的金條,是用銥或鎢摻假”的傳言也引得一時轟動,黃金是否造假也被很多人所關注。
黃金里摻假的情況究竟有沒有,造假常見方式有哪些?
“當然有摻假的情況,特別是早年深圳,它是國內最大的黃金集散地,就出現過一些不法商家在鉑金、黃金里加鎢來銷售,尤其是在鉑金里加入白族金屬銥,后者一克幾十塊,鉑金跟金價差不多,非法獲取暴利。”一位曾從事過黃金加工業務的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直到前幾年政府出新規大力整頓,黃金生產才逐步過渡到正規。他說黃金造假手法大致經歷了鍍金、包金、金珠,以及現在添加鎢、銥這些微量元素等,特別是金和銥這兩種元素很難通過普通檢測儀器分辨,以此來掉包黃金。
鍍金主要出現在造型擺件等金品上,不法分子以銅鉛等合金為里子,表面刷上金粉,只要用刀片輕輕刮幾次,比較容易看到里面的冒充物,相對容易辨認。
另外,包金手法也是造假之一,是“李逵”包“李鬼”。以金條為例,它的外表是一半足金,但內里包裹的另一半是不夠成色的黃金,兩者雖同為黃金,但成色差異大,普通人肉眼難辨真假。當投資者出手時,很多是在專業儀器的檢測下“李鬼”才能現出原形,但這無疑將金條投資價值大打折扣。
第三種手法是“金珠”造假。上當受騙者主要是商家、典當行等。
“我們遇過不少這種欺騙手法的案例。”楊燕說,比如有人上午到正規商場購買了一條金項鏈,下午他就以不喜歡為由要求更換,按照商場規定是可以免費退換的,柜臺于是便為其退換了另一條等值金項鏈。但是,在后來的檢查中,商家發現這條退換回的金項鏈其實是經“包金”作假的假金項鏈。原來,假金項鏈外面是金,里使用了一顆顆的小金珠,金珠是空心的,造假者便用銀等成本低的金屬使其內壁增厚,以達到純金的重量。“不懂行的售貨員很容易接受退回的假金項鏈,要是不及時發現,消費者可能也會購買到這種假貨。”
目前,添加鎢、銥等金屬的黃金造假也比較常見。
有業內人向南都記者透露說,鎢的質感比較硬,密度為19.35,與金的密度19.32相比極為接近,它和黃金結合在一起適合做硬金,特別是造型擺件。比如同樣一個金碗,如果純金打造手感較軟,但添加了鎢則能使碗更堅硬、造型更持久。雖然從色澤上看與真金略有差別,但普通購買者不通過專業檢測仍很難辨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