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模擬詢價首秀秀出了什么

                2012-04-17 09:48    來源:每日經(jīng)濟新聞

                  新股發(fā)行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見還未結(jié)束,相關舉措已提前實施。如有發(fā)行人在詢價公告中 “警示風險”稱,如果超募過高可能面臨重審;個人投資者參與詢價也步入模擬階段,奧康國際、翠微股份、龍泉股份的模擬詢價,標志著個人投資者今后將可能真正參與新股詢價活動。

                  龍泉股份模擬詢價的結(jié)果顯示,雖然按要求應有2000名中小投資者參與,但實際上只有六成多的投資者表現(xiàn)積極。在中小投資者的報價中,不乏惡搞的成分,如有投資者報出了180元的天價,也有報出1元的低價。值得注意的是,15元~16元成為報價相對集中的區(qū)間。

                  龍泉股份2011年每股收益為1.02元,15元~16元的詢價區(qū)間,按發(fā)行2360萬股新股后的總股本攤薄測算,該區(qū)間對應的市盈率水平為19.74~21.05倍。龍泉股份所屬行業(yè)為非金屬礦物制品業(yè),該行業(yè)目前所對應的市盈率水平為29.63倍。也就是說,中小投資者的報價不高。事實上,有券商建議龍泉股份的詢價區(qū)間為18元~26元,大大高于上述水平。而龍泉股份主承銷商太平洋證券相關人士同樣認為,絕大多數(shù)中小投資者報價水平偏低。

                  應該說,15元~16元代表了中小投資者的理想發(fā)行價格。理想歸理想,事實歸事實,龍泉股份最終發(fā)行價格會鎖定于多少,機構(gòu)投資者才具有話語權(quán),此次中小投資者的詢價只是模擬而已。但此次模擬詢價,卻也暴露出中小投資者與主承銷商、券商等機構(gòu)對于發(fā)行價格的分歧。

                  IPO市場化改革之后,新股“三高”發(fā)行泛濫,除了制度本身的弊端之外,詢價機構(gòu)的高報價行為顯然難辭其咎。此次模擬詢價結(jié)果說明,新股并非不能詢出合理的發(fā)行價格,關鍵在于由誰來詢價,怎樣實施詢價。基金等機構(gòu)之所以常常成為新股詢價中的“急先鋒”,與“人情報價”、“關系報價”以及即使是報高價也由持有人埋單等因素密切相關。更何況,背后還有發(fā)行人與保薦人的誤導在內(nèi)?

                  在某種意義上,此次模擬詢價其實也是向新股發(fā)行的主承銷商敲響了警鐘。此前私募等第七類詢價機構(gòu)“被推薦”參與詢價時,其報出最高價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由于個人投資者參與新股詢價也由主承銷商 “自主推薦”,市場普遍擔憂其會步私募等的后塵。龍泉股份的模擬詢價結(jié)果說明,主承銷商可能要么將個人投資者排除在外,要么會慎重進行選擇。當然,個人投資者不能在詢價中“拖后腿”是其考慮的主要因素,其目的無非是希望新股能以更高的價格發(fā)行,其亦能賺取更多的承銷費用。

                  個人投資者參與新股詢價,監(jiān)管部門與市場的理想可能很“豐滿”,但現(xiàn)實可能更“骨感”。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yè)為什么創(chuàng)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