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藝術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建筑學與美學的體現,而且還代表了一種閑適的生活方式。從那部百科全書式的文學巨著《紅樓夢》中,就能窺出一斑。書中的紅樓女兒們生活在巧奪造物神功的“大觀園”里,與這座園林朝夕為伴。他們在這里吟詩繪畫、做游戲、品美食、談戀愛,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離開大觀園后,這些水做的女兒們的人生際遇不再是風和日麗,而是雷電交加。回首當年在園中度過的青蔥歲月,便成了發自心底的心香一瓣。
所以,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園林的功用已不僅僅是滿足居住或審美,還有其他的意味摻雜在內。《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第一次踏入自家園林,發現“春色如許”,于是動了芳心,為愛開始了一場生與死的經歷。所以,對于杜麗娘來說,園林就成了她愛情的啟蒙地。
江南私家園林:文人與天堂的對話
中國人對園林的喜愛更多是根源于一種隱逸遁世的情懷。孔子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在出仕的背后,為自己留下一條“隱”的后路。因此,隱居不仕,遁匿山林,成為許多文人士子的人生之路。而且有前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先例,讓人覺得“隱”也不失為一件樂事。中國古代的隱逸文化也有大隱、中隱、小隱的區分。所謂“大隱隱于市”,所以,在街市一隅造一所園林,把自己隱匿起來,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所以,在江南留下了如珠璣般分布的私家園林,這些可視為園林主人為自己開辟的一方精神樂土。
江南如珠璣般分布著許多私家園林。
中國人對園林的喜愛更多是根源于一種隱逸遁世的情懷。
蘇州以近乎天堂的自然條件,被許多手上有資源的人看中,在此造園生活。所以,“蘇州園林甲江南”也不足為奇。蘇州園林史從五代就已掀開扉頁,到明清則達到盛極。不大的蘇州城內有園林一百九十余處,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滄浪亭、環秀山莊等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蘇州的“四大名園”中,最早的一處園林是滄浪亭。這是北宋蘇舜欽的私家園林。當年蘇氏仕途失意,閑居蘇州。大概是厭倦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他來到蘇州后人生觀發生了改變,從一個政治家而轉向一個詩人,他要建一座園子好好享受享受生活。
蘇舜欽在蘇州城內視察了一圈,看上了城南的一塊地勢高闊,草木郁茂之地。這里本是五代時期的一座廢棄的園林。最吸引他的是此間三面環水,如在水之湄,頗有遠離塵囂的意味。于是,蘇舜欽花四萬貫買下了廢園,依照自己的思路開始建造屬于自己的園林。并且取“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為園命名,自己也號稱是“滄浪翁”。園子修好了,蘇舜欽邀請友人歐陽修來參觀,并請這位大才子作首詩。歐陽修看過滄浪亭,寫下了“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的題詠。李白說“清風明月本無價”,歐陽修卻調侃說是“四萬錢”,不知是他在夸蘇舜欽得了個大便宜,還是在羨慕嫉妒恨呢?不過,滄浪亭無疑是蘇舜欽晚年生活中的一筆亮色。連《宋史》中寫蘇舜欽時都要特意提一筆:“家有園林,珍花奇石,曲池高臺,魚鳥留連,不覺日暮。”可見滄浪亭已成為蘇舜欽“性靈”的一部分。
網師園是蘇州園林中“小而精”的代表作。全園宛如一曲小令,韻味悠長。它位于蘇州城內地闊家頭巷,具有“大隱隱于市”的氣質。試想,在紅塵鬧市中,無意間走入一條小巷,又于無意中推開一扇門,發現自己竟然置身于一個神仙寓所,這該是怎樣的驚奇!
網師園的特色在于布局精妙,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多而不擁塞,山池小而不局促。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評價網師園是“蘇州園林小園極則,在全國園林中亦屬上選,是以少勝多的典范”。連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都愛煞不過,特意將網師園的“殿春簃”做了個山寨版的,拿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