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民族主義”困擾中企

                2014-09-02 08:47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影響力是無形的,也十分重要,但目前并沒有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說白了,企業海外發展影響力是東道國社會對企業的信任、依賴和贊譽程度。提升這一影響力,對提高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水平,增強企業在海外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優化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面臨較多困難與問題,還存在諸多海外發展的制約因素。其中,國際“經濟民族主義”思潮就影響著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特別是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這股思潮在一些國家政府、勞工組織和輿論界的聯手操縱和推動下,呈現蔓延和強化之勢,中國國有企業“國家隊”的身份常常引發一些東道國的擔憂。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國有企業存有警惕與偏見。國際跨國企業則常采取以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技術—專利—標準”戰略,通過策略性技術聯盟對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進行排擠和抵制。

                  此外,由于與西方主流價值觀存在一定沖突,中國政府在對外援助方面雖投入了大量資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國際社會對此了解較少,甚至不了解,所以政府幫助企業樹立良好海外形象的作用有限。

                  還需注意的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方面,存在不重視東道國發展需要、缺乏公共外交意識的缺陷。此外,承擔境外社會責任偏少、缺乏系統完整的海外發展戰略規劃和國際型人才的現象也不少,這些都束縛了企業提升在海外的形象。

                  筆者認為,要擴大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影響力,當前急需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三者共同努力。

                  首先,對中國政府來說,有必要制定系統的對外投資戰略,為企業“走出去”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針對發展中國家,可以總結我們的經驗,幫助他們推動鄉村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對于中國企業正當的海外投資權益,應該堅決保護,降低海外發展風險。

                  其次,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等行業組織的“橋梁”和平臺作用。組織企業到海外發展,在重大問題上代表行業內企業聯合,與國外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進行協商談判,幫助企業解決在海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為企業在海外發展中塑造良好形象出謀劃策。

                  第三,中國企業要積極培育國際化視野和全球化戰略思維,主動參與全球產業的分工協作。培育、引進和用好國際化人才,同時,企業應在履行所在國的社會責任時更加積極,重視當地的公共外交活動,減少文化理念上的沖突,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另外,還需要提高危機意識和危機管理能力。

                  國際“經濟民族主義”思潮只能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來打破,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光盯著歐美發達國家市場,還要高度重視亞非拉等洲的新興經濟體市場。將中國的資金優勢、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優勢和經濟開發區建設經驗,與亞非拉國家的資源優勢、農業發展需求和工業化發展需求等有效對接起來,推動中國企業的產品、資金、人才和技術“走出去”。▲(作者分別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博士后)

                責編:李宜馨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