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17:27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深刻認識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四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新華社評論員
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是科學判明發展形勢、正確制定大政方針的重要前提,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重大政治論斷,深刻揭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為我們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發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實踐遵循。
正確判斷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是我們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重要經驗。革命時期,我們黨正確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據此制定正確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八大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實踐深刻昭示,只有立足實際、實事求是,準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才能制定正確政策,采取正確行動,推動黨和國家事業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
深刻認識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快速發展,我國總體上實現小康,正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事物的運動發展是變與不變的統一。必須清醒看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要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繼續奮斗。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矛盾推動生活前進”。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后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要認識新矛盾、順應新形勢、展現新作為,緊緊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更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推動法治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贏脫貧攻堅戰,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順應人民新期待,更好滿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我們必將書寫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答卷。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需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新期待。書寫發展新答卷,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全方位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從穩定解決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到總體實現小康,再到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闊步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發展有了新的歷史方位。
實際上,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矛盾”不僅對傳統經濟學進行了修正,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新矛盾”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表述,體現了公平性、可持續性、共同性等多維度訴求原則。
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已經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的常態。一方面,領導干部要進一步提高執政文化的自覺力,自覺抵制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另一方面,監察機構、社會媒體也可以積極監督和曝光,為領導干部營造輕車簡從的有利環境。
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國已經從一個相對貧窮落后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相對富裕的國家。(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紀檢監察室主任,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
2月21日,西安已進入兩會時間三天,無論是小組討論還是休息時間,人大代表們最關注的莫過于西安市的環保現狀。李木發現的第二個矛盾是工業污染排放需要管控而GDP需要增加,即就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3日在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上透露,目前已經初步掌握了北上廣等城市污染清單,社會關注的“霧霾元兇”數據有望陸續公布。吳曉青說,北上廣等發達區域在PM2.5監測方面,已經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比如說VOC(揮發性污染物)的排放清單已經有了。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18日公布的由中國就業促進會承擔的課題報告《關于就業結構性問題的研究》指出,招工難與就業難“兩難并行”,是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在全國不斷加劇并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的表現。
新華網上海4月3日電(記者顧瑞珍 陸文軍)近來中國多地多次發生大范圍的空氣重污染,社會高度關注。為了防范由于污染源頭不清造成的認識混亂以及治理資源浪費,環保部已開始部署污染源解析工作,并且有步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