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9日11:44 來源:解放軍報
火箭是人類進入太空的最主要方式。為了探索和利用更深遠的宇宙,我國正研發更先進的火箭運輸系統。8日,在京舉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中國火箭專家們宣布了中國重型火箭、低成本火箭和可重復使用運載器的最新研發進展。詳情請看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報道——
超大推力重復使用成本低廉
我國正研發更先進的運載火箭
■白國龍解放軍報記者韓阜業
火箭是人類進入太空的最主要方式。為了探索和利用更深遠的宇宙,我國正研發更先進的火箭運輸系統。8日,在京舉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中國火箭專家們宣布了中國重型火箭、低成本火箭和可重復使用運載器的最新研發進展。
瞄準深空探測,重型火箭低軌運力可達140噸
當前,世界航天強國紛紛啟動重型運載火箭研制計劃,歐洲、日本、印度競相推進新型大運載火箭研究論證。與此同時,中國航天人也加緊研制自己的重型運載火箭。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科技委主任魯宇表示,我國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運載能力仍需繼續提升。“目前,中國的重型火箭正進行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研究,計劃于2028年至2030年首飛,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0噸。”魯宇說。?
據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介紹,我國重型運載火箭擬命名長征九號。
專家表示,重型火箭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的主要內容為“一總三大”:一總即重型火箭的總體技術和方案優化;三大即10米級大直徑箭體結構的設計、制造和試驗,480噸大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220噸大推力的氫氧發動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譚永華告訴記者,48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已經完成了首次發生器-渦輪泵聯試,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魯宇介紹,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將在現有的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基礎上大幅提升,主要瞄準深空探測,月球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可達50噸,可滿足未來建立月球基地、載人登月等方面的需求,并為我國火星探測和其他深空探測提供強大的運載平臺。
資料圖
研發成本低,長征八號彌補軌道發射能力“空檔”
隨著人類太空探索能力的不斷成熟,“如何進入太空”的問題已逐漸轉為“如何低成本進入太空”。
據國際宇航科學院(IAA)研究,太空發電站、載人深空探測、小行星采礦以及衛星發射等需求到2045年將達10萬噸級運載量。未來20年內太空旅游預計將發展成為數十億美元的產業。
種種跡象表明,低成本進入太空正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也在探索具體路徑。我國正在開展低成本運載火箭長征八號的研制工作,“前期論證已基本完成,即將進入正式工程化設計和制造階段,預計最快將在2018年完成研制,實現首飛。”魯宇介紹。
長征八號采用兩級半構型,低軌運載能力7.6噸,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5噸左右,它將彌補中國現役運載火箭在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發射能力上的“空檔”,也將彌補我國新一代大型火箭和中型火箭之間的“空檔”。
魯宇說,長征八號運用了我國現已成熟的長征七號和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動力,并采用長征十一號、長征三號甲火箭第三級的技術,大大降低研發成本,參與國際競爭將更有優勢。
資料圖
可天地往返,中國重復使用運載器“三步走”
作為降低航天發射成本的重要途徑,重復使用運載器也是各航天強國競相研發的重點。
2016年我國發布的航天白皮書中指出,未來中國將開展低成本運載火箭、新型上面級、天地往返可重復使用運輸系統等技術研究。
魯宇說,我國正在開展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研究,包括了傘降回收和垂直起降技術,目前完成部分試驗驗證,一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在重復使用技術上,魯宇認為,重復使用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而不是僅僅實現重復。我國要走符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要考慮我國火箭發動機現有的能力和特點,以及現在的火箭構型怎樣實現低成本。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副院長王國慶認為,實踐證明,通過可重復使用運輸系統來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是可實現的,但并非唯一途徑,還可以通過優化航天工業管理等途徑來降低成本。此外,航天發射要求高可靠性、安全性,可重復使用運輸系統在這方面會面臨較大技術挑戰。
日本三菱公司將在2017年年底之前至少要完成2架F35的組裝和試飛工作,并交付日本防衛省。
7月26日,國產大型客機C919第二架飛行試驗機在中國商飛公司總裝車間進行總裝測試。7月26日,國產大型客機C919第二架飛行試驗機在中國商飛公司總裝車間進行總裝測試。7月26日,國產大型客機C919第二架飛行試驗機在中國商飛公司總裝車間進行總裝測試。
C919就要“上天”了,記者從中國商飛有限責任公司獲得C919若干內艙、駕駛艙以及外觀照片,一起來看。從2007年大型飛機研制重大科技專項正式立項,到2015年,C919飛機首架機在中國商飛總裝制造中心總裝下線,再到今天,國產大飛機,從藍圖到在藍天下翱翔首飛,歷時10年。
今天(4月16日),國產大飛機C919在上海浦東機場完成首次高速滑行測試,地面滑行是飛機首飛前必須進行的一項驗證試驗,按照低速、中速、高速循序漸進。高速滑行測試是首飛前的最后一關,在此次滑行完成后,C919還將進行多次高滑測試,并完成最終放飛評審,才能確定首飛時間。
幾款重型運載火箭示意圖,左二為中國長征9號運載火箭,運載力達百噸級,一次可投送100噸的空間站。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白國龍)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2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正啟動下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的研制攻關,擬命名為“長征九號”,計劃2030年左右實現首飛。
世界最大飛行器因技術問題首飛推遲
新華社北京6月27日電記者27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中國重型運載火箭已完成深化論證,如果相關工作進展順利,15年內有望實現首飛。據介紹,重型運載火箭是指火箭起飛推力在3000噸上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在100噸左右的火箭,主要用于載人登月任務和發射大型深空探測器。
據《中國航空報》3月2日報道,中航工業試飛中心在前不久召開的2016年科研工作會議上透露,2016年我國研制的兩種國產大飛機C919客機和蛟龍600飛機都要完成首飛。
中國年宇航發射次數將在2016年首次突破20次,其中有15次為重大專項任務或首飛任務。雷凡培還提醒航天人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精神狀態,對型號產品質量始終保持高壓態勢,“把連續成功的優良成績保持下去”。
C919是中國自主設計研制的國產大型客機,為150座級以上中短程單通道窄體客機,在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暢銷的空客320系列和波音737系列。中國商飛公司負責人在受訪時表示,C919有望在2015年內實現首飛,最快將于2017年完成取證和交付。
(記者 張素)中國首款國產大飛機C919訂單總數已達430架,目前已交付前機身、中機身、中央翼,開始結構總裝,力爭在2015年年底實現首飛。中國商飛公司董事長金壯龍表示,C919在完成總裝后,還需經歷氣密性、結構測試和內部設備安裝,將在2015年年底進行首飛。
當地時間2014年6月2日,瑞士帕耶訥,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飛機“陽光動力2號”首飛。
2014年2月17日,國內著名軍事論壇網站出現一張據稱為殲20新原型機的圖片。
2013年11月21日下午,網絡上出現了國產隱身無人作戰攻擊機的首飛照片。據悉,這款國產 “利劍”無人作戰攻擊機由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中航工業洪都公司制造。目擊者稱,該機于21日下午13:00起飛,13:17分左右順利降落,整個首飛歷時近20分鐘。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發射升空。央視新聞客戶端稍早消息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與搭載載荷組合體在完成檢查測試和全系統模擬演練及燃料加注后,將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從這座集科技、生態、環保、人文于一體的現代化綠色航天發射場實現首飛,開啟它的全新太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