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新型農村社區再調查:從“樓的社區”到“人的社區”

                2015-07-08 10:42 來源:半月談網

                  公共文化:創造新鄉村快樂共同體

                  探路農村社區新文明,離不開新公共生活空間特別是公共文化空間的生長。

                  在湖北房縣,文化大院建設獨具匠心。文化大院集政策宣講、科普普法、電影放映、圖書閱覽、文體活動為一體,由農民創造、為農民服務,充滿了泥土味。

                  “中國畫虎第一村” 王公莊村是河南商丘市第一批新型農村試點社區之一,幾乎挨家挨戶都是畫室、畫院。王公莊村“四大虎王”之一的王建民說,全村1300多人中,有800人能執筆畫虎。白天干活晚上畫畫,農忙干活農閑畫畫,畫虎村村民生活得“很藝術”。

                  開辟體育場地,開展健身活動,也成為各地建設農村社區的一大亮點。在山東德州,農村社區共建文體小廣場4307個,幾近全覆蓋。

                  走進安徽銅陵縣天門鎮金塔村社區,一片開闊的運動場上,健身器材、籃球場、乒乓球臺一應俱全。“2009年,這里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垃圾場。”村書記梅香勝說,農民自發成立了文化運動協會,添置了一大批運動設備。

                  2015米蘭世博會以“給養地球:生命的能源”為主題,也是世博會歷史上首次以農業、農村為主題。江蘇永聯村作為唯一參展的中國村莊,向世界呈現中國農村新面貌。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棟材說,除了龍獅隊、鑼鼓隊、舞蹈隊外,村里的戲曲生活也十分豐富。每天一到午后時分,永聯戲樓都會上演一出錫劇。國家京劇院、朝鮮雜技團、韓國木蘭劇團等頂級藝術團體都曾來永聯村演出。作為老戲迷,村民薛棟華幾乎場場必去,“車子房子票子,永聯人都有了,現在就是要讓腦子富起來”。

                  “村就是美術館,美術館就是村。”江蘇無錫山聯村則嘗試將現代藝術引入農村社區建設,形成新的公共文化地標。山聯村公共藝術景觀立體展現雕塑、建筑等多種藝術的魅力,并注重從生活中汲取創造靈感。居民不僅通過自己的雙手經營了自己的生活空間,也通過現代藝術表達滿足了自我參與感。

                  留住鄉愁:重塑新鄉村精神共同體

                  建設農村新社區,不能一味求新,也要重視“懷舊”,從歷史深處和傳統根部重尋精神資源,留住自然風姿和人文血脈。

                  小橋流水、亭臺廊榭、紅花綠樹,與一排排延續老村廬陵風格的小樓房交相輝映,村組間兩口大水塘清澈見底……走進江西吉安市吉水縣水田鄉孔巷移民新村,隨處可觸摸到動人的鄉愁。

                  “農村本身就是美的,它就應該保存自然的樣子。”江西贛州市龍南縣委農工部部長陳勝亮說,以前大家對統籌城鄉一體化有理解上的誤區,以為統籌就是把農村變成城市,這不是方向,“農村還是農村,但應是漂亮的農村、干凈的農村”。

                  一幢幢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在綠蔭掩映中格外醒目,村民房前屋后干凈整潔,小溪河流清澈見底……江西高安市華林山鎮各村莊,宛如一幅幅動靜相宜的鄉村美景圖。華林山鎮鎮長黃四光說,華林山鎮著力體現人文山水特色的自然景觀,讓高安的山山水水既烙上時代發展的印跡,又留下歷史的記憶和綿長的鄉愁。

                  作為徽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安徽績溪縣去年以來選擇5個行政村作為農民文化樂園的試點村,打造“一村一品”,孔靈村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村里只有中心廣場。”孔靈村黨總支書記吳云發告訴記者,如今村里新建了思誠學堂、群眾志愿服務站、文明巷以及汪家大院等特色文化品牌。

                  河南漯河源匯區干河陳村完成基礎設施改造后,重點以文化為魂,給富裕了的村民補上歷史文化一課。“以前忙著討生活,誰還有空聽歷史、講文化?現在日子好了沒事也往河上街逛逛,受降亭、源匯寨、騾馬市啊,我都懂了點。”村民閆小頌說。

                  站在河上街憑欄而立,飛檐畫棟、青石雕塑、悠悠畫舫,潺潺水聲自遠而近,不時夾有清脆的鳥鳴聲。“鄉村是村民的家,也是文化的源泉。生活改善的同時,更應該挖掘歷史文化,將歷史文明與現代文化融合,這才是美麗鄉村社區。”干河陳村村支書林東風說。

                  長集皮影曾是安徽霍邱縣長集鎮的招牌,一個縣曾有好幾十個戲班子。如今在世的6位老人是最后一個戲班的最后一撥演員。回想起自己60年前首次登臺,75歲的領隊任其安笑了:那年正月十五,在姚李鎮燈籠樹村的稻田上,千余觀眾將皮影舞臺團團圍住,“三畝地都站滿了人”。那時候的皮影藝人如同明星,是各家的座上賓,“騎車趕場子是我們當時跑戲的常態”。

                  然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很少有人在婚喪嫁娶時請唱“愿戲”了。2013年,一間投資28萬元的皮影戲文化展館在長集鎮文化站落成,老人們有了固定的表演舞臺。

                  長集鎮皮影戲民間藝術團團長熊定山告訴記者,像這樣瀕臨滅絕的鄉土傳統文化在安徽各地并不罕見,當務之急就是要對這些藝術“大熊貓”進行搶救性保護,使其鄉音不絕,血脈延續。

                  重慶市永川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胡波認為,在新型農村社區,留住文化鄉愁,政府不能唱獨角戲,而要整合資源,互聯互通,融合發展。

                  永川全區有120家民間演藝團體(俗稱“燈架戲”),民間藝人近千人。“過去這些‘燈架戲團’隊伍規模小、演藝水準低、管理不規范,正式注冊的僅有2家,節目內容也往往是模仿照搬、現學現賣,甚至表演低俗、庸俗的節目。”胡波說,現在區政府采取購買節目、以獎代補的方式,規范節目內容,引導其參與農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條件成熟的還可以發展成文化微企。(專題調研記者:郭強 陳剛 劉巍巍 潘林青 張興軍 宋曉東 陳諾 李松 李偉 葉含勇 許茹)

                責編:安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