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新型農村社區再調查:從“樓的社區”到“人的社區”

                2015-07-08 10:42 來源:半月談網

                好婆婆

                好婆婆

                  探尋新文明:重建美麗鄉村共同體

                  ——問需于農:新型農村社區再調查(下篇)

                  在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中,一些同質化的農村社區弱化了傳統村落布局特點、農民生活習慣特性和鄉村文化特色,斬斷了鄉村歷史人文傳承的根脈,企圖用城市文明覆蓋鄉村文明。

                  探尋新鄉村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就要留住鄉愁,做足鄉土味道,嫁接鄉土文化和現代文明。要將新鄉村打造成農民的生活共同體、道德共同體、快樂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讓新鄉村社區既是棲身之所,更是心靈家園。

                  改變習性:重建新鄉村生活共同體

                  半月談記者在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三里河街道管理村采訪時,發現這個村里竟然有縣級以上機關才有的機構——“精神文明辦公室”。一個小小村莊為何還要設立“文明辦”?

                  管理村“文明辦”主任劉秀明告訴記者,這些年村民生活富裕了,全都住進了樓房,但腦袋“空”了,經常會看見有人從窗戶往外扔垃圾,有人徹夜在路燈下面打牌賭博,還有人經常和鄰居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農民的文明素質必須有專人管、有專門機構管,最后村里決定成立‘文明辦’。”

                  管理村黨支部書記劉元征介紹,村里每年于重陽節召開全體村民大會,對評選出的優秀村民披紅掛花隆重表彰,用身邊典型來帶動村民文明素質提高。

                  生活空間發生變化后,農民傳統生活方式亟待推陳出新。江蘇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經濟合作社副社長蔣志兵說,過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是上下班制度,生活有規律,業余時間多;過去老人通常住平房、燒柴火,現在坐電梯、燒煤氣;過去是左鄰右舍之間的矛盾糾紛多,現在是樓上樓下之間因生活瑣事吵鬧的多。

                  針對此,永聯村開辦“老年大學”“社區學校”“村民夜校”等,進行如何使用煤氣、乘坐電梯、裝修住房、養生保健等培訓,盡快讓村民學會像城里人那樣生活。

                  “眼下,永聯農民基本實現了向市民的角色轉型,在景觀河里洗拖把、綠化帶里種小蔥、擠占公共樓道、隨意停放車輛、樓上拋甩垃圾等行為減少了,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向著信息、知識、思想、審美等高層次的方向發展,呈現出差異化、個性化的特征。”永聯村黨委副書記吳惠芳說。

                  揚善尚賢:打造新鄉村道德共同體

                  永川松溉鎮是重慶歷史文化名鎮,明清時期保存下來的祠堂就有13座。松溉鎮推出“弘揚祠堂文化、培育核心價值”的傳統文化傳播項目,成立了“香噴噴故事團”,組織村社長者、村干部在祠堂中講述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古人家訓的典故和本家族的家風故事。

                  “環境美只是外在美,農民的思想美、道德美才是內在美。”山東鄄城縣委書記谷瑞靈認為,美麗鄉村建設不是只蓋高樓,更要注重農民道德素質是否得到了根本提升。

                  目前,鄄城1090個自然村全部設立了“善行義舉四德榜”,并開設了“道德大講堂”。“四德榜”上榜的都是村民推選出來的各類道德模范。村委會與有贍養老年人義務的家庭簽訂《孝老愛親責任書》,簽訂率達到90%以上。

                  山東膠州的管理村建立了公益基金,用于救急、扶困、助學、獎勵見義勇為者,保障好人做好事不吃虧。成立8年來,村公益基金發放已達40多萬元。

                  通過專人負責、典型帶動,管理村弘文尚德之風漸濃,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僅拾金不昧一項,該村“文明辦”成立至今,累計已達698起。

                  此外,江蘇太倉城廂鎮的農村社區有效開展了睦鄰節,讓社區鄰里守望相助;廣東中山“家教公益講座”覆蓋全部農村社區;四川成都水井坊社區向社區農民推出了義倉、義集、義坊項目;浙江紹興評選新鄉賢,用鄉賢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家風,用鄉賢文化點燃鄉村道德燈塔……

                責編:安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