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學員在延安干部學院上課。官員進修培訓攻讀學位,本是正常現象,但現實社會中,公眾對官員讀博,一直感受復雜。 (麥田/CFP/圖)
近年來,公眾對官員在職讀博,一直感受復雜,抱有疑慮之心
截至2012年5月29日,中國26個省份已完成本輪省級黨委換屆。值得注意的是,在總共產生的338名省級黨委常委中,簡歷公開明確有博士頭銜的有85人,占25.14%,也即4名省級常委中就有一位博士。
其實不只省部級,在許多地方,廳局級甚至更低級別的官員,也越來越多博士的身影。
官員學歷越來越高,是值得肯定的現象。但公眾對官員在職讀博,一直感受復雜。老百姓對于官員讀博士過程中,是否存在著“權學交易”,常抱有疑慮。官員們到底通過哪些途徑獲得博士學位?他們如何考試,如何上課,又是如何完成論文?高校如何看待這一有求于他們的特殊群體?
領導讀博也不易
如果嚴格區分,有一類官員的學位實在不容“挑剔”。他們在從政前是學者,博士學位是在科研活動中獲得,與“官”無關。踏入政壇后,他們又因為良好的專業素養與扎實的理論功底,贏得“學者型官員”的美譽。
以此次省級黨委換屆為例,有15位常委在從政前完成了博士學習經歷,占據常委博士的17.64%。比如遼寧省委書記王珉在擔任江蘇省省長助理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王珉的博士學位就是在南航獲得的“工學博士”。遼寧省委副書記夏德仁的情況類似,在擔任大連市副市長之前,他在東北財經大學當校長。他不光在那里取得博士學位,甚至在從政前已經當上了博士生導師。
已經從政,但卻錯過博士教育的官員,如果想拿一個“博士學位”,往往是讀個在職博士。在中國,在職博士要通過正常的入學考試(統考或單考)取得入學資格,但在整個上課、考試和論文答辯環節中,用一位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的說法就是,“靈活性較大”。
因為拿學位相對容易,“在職博士”含金量漸弱,并一直受到批評,許多高校轉而逐步取消招收在職博士。例如,廈門大學從2011年開始就不再招收在職博士。
和全日制博士教育相比,在職博士教育有一個重要缺憾:一般只有學位,沒有學歷。因為這一區別,很多官員在簡歷中,會注明“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如果官員們希望雙證齊全,常規途徑只有考取全日制博士生。三四年前,一位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老師就碰到過這種情況,中央有三四個重要部門的司局級干部參加了北大的博士統考,但分數不夠高,沒有通過。
在上海教書的李瀟(化名),兩年前剛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在他讀博期間,有一位干部曾經找他和另一學院疏通關系,出價幾萬元想弄個正規博士文憑。李瀟打聽了一下發覺不好辦,就直接推掉了。
1986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開始在北京某名牌大學試點招收“論文博士”。在試點初期,“論文博士”與普通全日制博士的最大區別是不用考試,不用參加課程學習,大部分高校只發學位,沒有學歷。不過,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周光禮教授發現:在后來的實踐中,也有學校要求學生脫產一段時間學習課程,“于是,有個別學校既給論文博士頒發學位證書,又給論文博士頒發學歷證書”。
“論文博士只是學校內部的叫法,到教育部那兒都是公開招考的。”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研究生招生辦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學校的‘論文博士’雙證齊全,跟正規博士并無本質區別,也是需要上課的。”
目前,招收論文博士的高校主要分布在985(中國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和211工程大學(國家“九五”期間提出的高等教育發展工程)。像武漢大學雖然名義上仍招收論文博士,但過去好幾年都沒有實際招生,武大已經用另一種“優博生”制度取代。“優博生”以招收官員、企業高管讀博士為主,雙證齊全,報考條件相當苛刻,考上并不容易。
“一般人提不出這樣的問題”
官員求“博士帽”的動機多樣,但增加晉升砝碼應是首要原因。1980年8月,鄧小平首次指出:干部隊伍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官員的學歷開始得到重視。1995年2月,中共中央頒布《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強化了對官員的學歷要求,“提拔擔任黨政領導職務的,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省(部)級領導干部一般應當具有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進入21世紀,對干部的學歷學位要求提升了一個層次,比如進行司局長選拔時,組織部門已經將擁有博士學位作為優先條件。2011年,中國招收國家公務員時,首次將應屆畢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年齡放寬到40周歲以下,比以往放寬了5年。
在高校選擇上,官員們大多喜歡重點大學。比如此次換屆的省級黨委常委博士中,有72人是從211、985類的重點院校獲得博士學位,有8人從中國社科院或中國科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僅有遼寧省委副書記夏德仁、山西省委常委高建民等5人的博士學位,來自普通地方高校,占博士常委的5.88%。
對于官員讀博這件事,許多人擔心,官員們政務繁忙,很難會在工作之余完成學業。武漢大學一位博導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自己曾經有個官員博士生,報名上了兩年課,大概覺得完不成論文,就自動消失得杳無音訊了。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衛平覺得,官員讀博士也有優勢,“他們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很強”。張衛平曾經給論文博士上過“程序正義”的課。課堂上,有官員問張衛平,如果中國不采用信訪制度,我們還有別的什么辦法嗎?還有人問,如果不執行嚴打,中國的治安形勢會怎么樣?“一般人提不出這樣的問題,只有官員們在長期實踐中,才會發現這些問題。”張衛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你官當得好好的,來讀什么書嘛”
新中國首批博士誕生于1983年5月。當時,中國社會剛經歷“文革”,工農業生產急需一批高層次專業人才。青年人也開始對知識如饑似渴,一批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實踐工作者,也迫切希望獲得學術上的認可。此后30年間,中國博士學位授予量增長迅速,截至2008年,中國的博士授予數量已經超過美國,攀升至世界第一。在這些博士當中,相當一部分是政府的在職公務員。
從公民的受教育權來講,官員讀博士無可厚非,但在中國,近年來卻產生了異化。
因為官員的身份,個別高校在暗中為官員博士“放水”。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有的官員博士自己不去聽課,干脆委派秘書代替學習;考試、寫論文也經常利用手中的職權行方便。某大學有一位俄語老師,曾經被叫去給一個官員輔導在職博士外語考試。她被指定按照一本書的內容,給官員單獨上課。后來她發現,“考試題就是從這本書里出的,那位官員考得還可以”。
當然也有對官員“說不”的老師。作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導,年逾八旬的趙振鐸,曾被要求帶“官員博士”,但他都會對官員們說:“你官當得好好的,來讀什么書嘛。”要是官員通過秘書找到趙振鐸,他就直接回絕說:他某些方面不夠條件。
其實官員讀博,態度決定一切,寒窗苦讀的也大有人在。比如甘肅省副省長虞海燕,自2003年3月攻讀東北大學材料所材料學專業博士研究生,8年4個月之后的2011年7月才完成學業。從2002年9月起,江蘇省政法委書記李小敏攻讀南京大學城市發展戰略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至今已9年8個月,仍未獲得博士學位。(記者 劉斌 特約撰稿 謝雪 趙曉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