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所思
但于春江隱約中還是有些擔憂。很多大的投資機構,比如美國的風險投資大鱷NEA、聯想控股等,都緊盯著民營醫院這個領域,而國內的一些大型的醫藥集團,也同樣做好了準備。除此之外,社會資本中,包括一部分房地產開發商,他們看中的,是一個有品質的醫院對一個區域的影響,可以帶動一個區域的餐飲、住宿和交通,也能改善社區的生活品質。“醫院不是單純做生意,創辦民營醫院,一定要有長期的、穩健的投資意識。”于春江稱,要認識到一所醫院的發展規律,想要迅速得到回報,都是不可取的。醫院具有了品牌價值,一定是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回報。“而對風投資本來說,各種政策壁壘比如醫院執照的營利性質,醫療人才的引進都是一個難題。所以,風投一般傾向于投資專科醫院和制藥企業。比如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等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不能打包上市,對于風投來說,不能退出的項目沒有任何價值。”道富資本副總裁莫學斌告訴記者。醫院牌照性質的差別,關系到營業稅、城建稅等稅種是否征收,關系到是否能夠分紅和退出。
不過,風投們所面臨的問題,對于產業資本來說并不是問題。在北大國際醫院的項目部內,記者看到了一份PPT,內容是北大國際醫院集團赴臺灣考察5家醫院的總結。在這份PPT中有很多照片,比如醫院走廊的寬度是多少,醫院前臺的高度是多少,逃生出口有幾個。對于盈利模式,除了醫院自身的利潤外,北大國際醫院集團還將向醫院提供醫療器械租賃、信息化服務、藥品銷售等服務。
“我們是用企業管理的思維做醫院管理,北大國際醫院的性質還是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馮七評說。分紅、上市這些問題并不是馮七評們考慮的問題,“我們10年內都不會考慮分紅問題,醫院所得利潤將用于新建以及并購醫院,我們想賺的是未來的錢。”馮七評透露,在北大國際醫院建成后,集團將全面展開醫院并購業務,“和地方或區域綜合醫院的合作,我們將由醫院管理子公司出面,和當地政府合資建院,當然,方正是絕對控股。”
與國資背景的“中央軍”不同,復星集團在醫院投資領域則專注于高端醫療服務。許多人將復星投資的和睦家醫院視為婦產專科醫院,其實,和睦家早已經變身為了學科齊備的綜合型醫院。據了解,復星集團方面已經組建了齊備的醫院管理團隊,綜合型醫院投資將是其下一步的方向。
對于北大國際醫院的收費模式,集團高層表示將采取差異化收費,即一般患者就醫需求花費,和一般的三甲醫院一樣,可以用醫保覆蓋。而額外的高端需求,則需要另外支付費用,在國外,這部分支出一般是通過購買高端商業醫療保險進行覆蓋。
當然,這些方面的改變,涉及到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定位,都需要醫改來給出明確的答案。
醫改硬骨頭
在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看來,北京出臺社會辦醫“京18條”,就像當年的國企改革一樣,通過引入市場化競爭,增強醫療服務市場活力,對公立醫院形成倒逼,讓公立醫院根本性轉變。
據了解,目前全國一級以上醫療機構是2.2萬家,社會資本醫療機構數量占據1/3,但服務量和資源占有量上只有10%左右。以北京為例,醫療機構總數為9000多家,社會資本醫療機構為3000家左右,雖然數量占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但診療數量、診療人次卻只占到全市診療總水平的12%左右。
“目前公立醫院面對的絕對不僅是基本醫療需求,而是各個層面醫療服務需求的大量集中。”韓曉芳認為,在這種醫療服務格局下,盲目擴張公立醫院,政府只會管了不該管的,應該把非基本的這塊讓給市場。
早在1980年,國務院就批準了衛生部關于允許個體開業行醫的相關文件,這是國內最早的有意于打破公立醫療壟斷的政策。此后,這一政策向外資領域延伸。1989年,衛生部和原外經貿部規定允許外籍醫生來華行醫,并在三年后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
2000年,國家八部委出臺了《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厘清了醫療機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區別,允許營利性醫療機構自主經營,照章納稅。2006年,國務院又下發了《關于發展城鎮、城市衛生社會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政府購買社會資本醫療機構的服務。“從這方面看出,當時的政策為社會資本辦醫打開了大門。”中國醫院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洪山對本報表示,這種態度一直延續到2009年開始的新醫改,在醫改第二年,國務院下發了58號文件,進一步對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的政策進行完善,同時也給想興辦醫療機構的社會資本吃了定心丸。
事實上,國務院醫改辦、衛生部、財政部等相關部委,對于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及未來的醫療服務發展,在2009年新醫改的大方案中已有過設計。
據知情人士透露,衛生部的設想是,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的設立定位是高端醫療資源的提供者,不與公立醫療機構、政府來搶食。未來政府和公立醫療機構擔負公共基本服務的保障,而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向高端醫療機構看齊,也就是說,在現狀與未來醫療改革中,社會資本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都已成為制度設計中的發展部分。
這與北京市的想法如出一轍,“京18條”未來希望達成的局面就是,社會資本醫療機構逐漸進入后,與現行公立醫院逐漸形成醫療服務劃分,如前者主要開展高尖端醫療服務,后者未來將回歸公益性,負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衛生保障。
中國醫院協會常務副會長李洪山稱,社會資本辦醫的前景光明,但要耐得住寂寞,因為未來需求是高尖端服務,而且醫院在三年之內是無法盈利的。更為重要的是,社會資本設立醫療機構,需要有一個慈善的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