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廉政文化中的清廉訴求——《鑒史問廉之五——文化之力》觀后感
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人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自然地創造了文化,反過來,文化又服務著人民,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反映著人民對公平、公正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滿了對真善美的歌頌,對假丑惡的鞭笞,推動了歷史的進程和文明的進步。尤其是廉政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主導的地位,是“主旋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有三千多首,后來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且作者皆為“無名氏”,涵蓋了社會的各個階層,有朝廷樂官制作的樂歌,有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更多的則是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是典型的人民文化,由此產生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詩歌,形成了“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景況——餓了以《詩經》“充饑”,累了以《詩經》“解乏”。其中一首《碩鼠》,諷刺了當權者的腐敗,表達了人們對執政者清廉的渴望——“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麥!”“碩鼠碩鼠,無食我苗!”抒發了對理想國度的向往——“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樂國樂國,爰得我直。”“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產生于堯帝時期,用木頭制成,樹立在道路兩旁,稱為誹謗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路人留言的作用——“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今天的“意見箱”就是從“誹謗之木”進化而來。后來,華表被歷代王朝立于皇宮、皇陵等重地,用以警示當權者——民意不可違,民心不可欺,人民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
人民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有一批“文化人”出現,他們從民間文化脫穎了出來,形成了獨特的階層——士大夫,他們在人民文化的長期滋養中,對人民群眾的理想和訴求感受最深,于是拿起了如椽之筆,創作文藝,成了人民的“代言人”。他們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勇氣和擔當,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去為人民鼓與呼,他們認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個“寸心知”就是“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就是“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關漢卿,元曲的代表者,《竇娥冤》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其實,《竇娥冤》脫胎于傳統故事《東海孝婦》,關漢卿把它提煉出來,加工成《竇娥冤》,為底層善良、堅強的婦女吶喊,向腐朽、黑暗的社會投去“標槍”和“匕首”;馮夢龍以“三言”奠定了其在文學上的地位,他的文學是為人民服務的,他的一生也是為人民服務的,他以“治國如治家”“愛民如愛子”的官德給后世留下了廉政的清風,贏得了愛民的美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是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他一生忠君愛民的真實寫照;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享譽文壇,其詩“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表達了不與腐敗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其書法清瘦,寫出了為人清正、剛直的秉性,他做官更是楷模,前天習近平還引用他的一首詩來告誡縣委書記要關系人民的疾苦“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代表者,是傳統文化的積極繼承者和弘揚者。習近平曾要求領導干部要了解中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積極借鑒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深明其義,不難發現,注重歷史的借鑒,在習近平的廉政建設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
以史為鑒,鑒往古今。從政者要把“正心、修身”擺在首要位置,使廉政理念根植于從政者的每一寸肌膚,培育廉政文化的骨骼,從廉政文化里汲取養分,培植官德,形成了廉潔光榮,腐敗可恥的社會氛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廉政文化,全面形成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不斷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實現中國的“廉潔夢”。(樂兵)
1月11日,記者獲悉,1月11日晚8點,八集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將再次登錄央視在央視記錄頻道(CCTV-9)播出,此后每天同一時段均將播出一集。
9月9日,記者獲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官網公布了2015年第一批優秀國產紀錄片名單,我省《鑒史問廉》、《永遠的焦裕祿》、《淮河船家》等3部紀錄片榜上有名。
2015年反腐將進入“升級版”,編制科學、有效、實用的制度“籠子”,把官員的權力牢牢關進制度這個“籠子”,是反腐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局面的關鍵。
央視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第四集《道德之擇》,全片圍繞一個以廉政為核心的為官之道。《三國志.魏志.李通傳》曰“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從此,清,慎,勤便用于官箴,也是對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謂清,慎,勤,就是為政做事要清廉,謹慎,勤勉。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看罷《興衰之思》,李商隱的這句詩蹦了出來,奢是禍胎,奢是壞兆——奢必將引起腐敗,腐敗必將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將亡國。這就是“歷史老師”給我們傳授的明鑒。
歷史的車輪滾滾行進在今朝,再看中國老百姓的“清官情結”不難發現,老百姓之所以對清官念念不忘千呼萬喚,正是對清明政治和社會正義的強烈期盼。而自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持續以高壓態勢運行的整風肅紀反腐倡廉恰是順應了歷史潮流,滿足了百姓許久的心愿。“發現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77606起,處理黨員干部102168人”數以萬計的數字令百姓拍手稱快,貪者為之變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看罷《興衰之思》,李商隱的這句詩蹦了出來,奢是禍胎,奢是壞兆——奢必將引起腐敗,腐敗必將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將亡國。這就是“歷史老師”給我們傳授的明鑒。
據昨晚《河南新聞聯播》報道,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制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播出后,一直受到各界的好評和熱議,記者在兩會采訪時發現,《鑒史問廉》在央視一套的播出也成了不少代表關注的熱點。兩會期間在央視一套熱播的大型廉政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引起了她們的關注。全國人大代表郭建華說,在兩會期間,每天晚上,她都收看《鑒史問廉》。
近日,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制的八集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后,又在河南電視臺衛星頻道等多個頻道進行了播出。中央黨校教授王杰認為,《鑒史問廉》以勤政、清廉、為民為主線,系統梳理了中國五千年廉政文化的精華。
鑒古知今,繼往開來。中國歷史的治亂興衰,中國政治的清濁明晦,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思想財富、實踐鏡鑒和創作素材
時長:44分57秒
時長:44分59秒
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制的8集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日前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熱播完畢,在全國引起廣泛好評。
不僅是卜憲群,當天不少專家學者都提出,希望河南能續拍《鑒史問廉》,并就如何拍紛紛獻策。王杰、高波等與會專家學者也紛紛向胡恩呼吁,希望《鑒史問廉》能盡快在央視一套播出,以期讓更多的觀眾觀看得到。
從事電視行業20多年了,拍攝《鑒史問廉》這種題材的紀錄片,李青春說還是第一次,“2012年5月,我們搞了第一次專家座談會,隨后,《鑒史問廉》便進入了拍攝階段。《鑒史問廉》的編導之一周洪波表示,拍攝之初,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都是先和當地的廉政文化研究人員進行座談,梳理當地的廉政文化資源,再進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