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豫論頭條 > 正文

                “網紅”故宮,沒有“冷宮”

                2017年11月27日09:28  來源:人民日報

                5034

                   最近,故宮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北京之行,第一站就選擇了故宮。三大殿,寶蘊樓,暢音閣……故宮向世界展示著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包容和合。而這幾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也因為一段演講視頻“火了”,“千萬別買我們的東西,太漂亮了容易弄丟”,幽默風趣的話語,與文物工作者的傳統印象形成“反差萌”,一時間圈粉無數。威嚴與活潑,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就這樣和諧地集于故宮一身,讓這座將近600歲的紫禁城、90多歲的故宮博物院,如此鮮活地走進我們的視野,如此親切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

                  故宮對外開放、成為公共的文化設施,始于1925年10月10日。500多年沒有對平民開放過的紫禁城,突然向社會開放,自然觀者云集。據當時的老員工回憶,當天閉館后打掃衛生,光被擠掉的鞋子就撿了一筐。如果說當年的一擁而上,很多人還是抱著一睹皇家大內神秘的好奇心理,那么今天,每年1500多萬人次走進故宮的背后,則是人們愈益強烈的文化需求。近些年來,海昏侯墓考古引發的觀展熱潮,沖刺看名畫的“故宮跑”,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公眾對傳統的興趣、對文化的渴望。如何安放這樣蓬勃的文化熱情?如何對接文化消費的社會新風尚?這是今天博物館發展需要回答的問題。

                  故宮的“走紅”,恰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的視角。對于博物館來說,收藏文物、研究文物,讓昨天的歷史能夠經過今天完整地留給明天,是重要的;而讓更多民眾能夠親近歷史,近距離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樣是重要的。有這樣一個細節值得玩味:以前故宮的廁所是收費的,每年能收入幾百萬元;游客要參觀珍寶館,也要花兩塊錢買一雙環保鞋。對個人來說這樣的收費可能并不高,但卻讓故宮顯得沒那么可親可愛。如今,廁所收費早已銷聲匿跡,文化產品創收風生水起,這樣的轉變,不僅是經營模式的巨大進步,更是發展思路的改弦易轍。從板起面孔到俯下身子,從自帶敬畏感到“萌萌噠”“接地氣”,更有親和力、人情味的“人設”,不斷拉近故宮與人們的距離。

                  今天的博物館,不僅要提供更多的展館、展品,還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文化真正走進人們的心里。在這方面,很多博物館做出了有意義的嘗試。比如,故宮根據網友提議生產了“冷宮”冰箱貼,同時還推出“御膳房”冰箱貼,并附一份介紹,說明故宮里并沒有“冷宮”。蘇州博物館則另辟蹊徑,每年季節性售賣“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征明當年手植紫藤的種子。無論是通過充滿趣味的文化創意實現知識的普及,還是通過傳遞400年老樹的種子回望文人精神,都讓傳統文化在今天煥發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故宮的老院長鄭欣淼曾說過,“故宮是有生命的,因為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發展才有持久的影響力,只有傳播才有廣泛的影響力;只有有影響力,文化才不會被“打入冷宮”,而是一直熱騰騰的。處身互聯網時代,博物館要吸引更多的公眾,更好地發揮文物展示、公眾教育、文化傳播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變的嚴肅面孔,而要建立與公眾的連結,不斷拓展人們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

                  不久前,上海博物館為了迎接巨幅的古代山西壁畫,史無前例地把博物館的南門拆除了,這種對待文物的溫情和敬意,令人感佩。而這似乎也是一種隱喻:文化蓬勃發展,傳統生生不息,還需要拆掉更多的“門檻”,還需要更加開放的姿態,讓更多的人走進來,讓更多的文化走出去。(張凡)

                文章關鍵詞:故宮;網紅 責編:王慶河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6名大學生用1個月時間按1:1000比例縮建“故宮”

                  他們把故宮按 1:1000 的比例縮建成木質模型,細致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從籌備創作到初具雛形,6 名同學用掉了 1 個月時間。大連 6 大學生按 1:1000 比例縮建故宮,細致程度令人叫絕。

                • 600歲的故宮也可以“萌萌噠”

                  民族文化要薪火傳承,古老文明要走向世界,必須處理好老與新的關系,以新的方式、新的手段,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訴說千年故事、綻放時代光華。

                • 樂見故宮多曬珍寶

                  多一些高級別的珍品展覽,讓民眾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歷史名作與藝術珍寶,也未嘗不是提升社會整體展覽品質,進一步呼應民眾觀展熱情的必要之舉。所以,樂見故宮博物院曬出更多的珍寶。

                • 六百歲故宮 就這樣煉成“網紅”

                  歷史與新媒體時代碰撞的結果是,故宮博物院新媒體端的“菜品”,就是在這個“廚房”里被“烹飪”出來的。

                • 六百歲故宮 就這樣煉成“網紅”

                  歷史與新媒體時代碰撞的結果是,故宮博物院新媒體端的“菜品”,就是在這個“廚房”里被“烹飪”出來的。

                • 32年前他挖出文物“送”故宮 故宮明日為河南農民開追思會

                  網友“郭喜林”撰寫了《故宮給周口農民何剛開追思會意義深遠》的評論文章,點贊何剛保護文物的行動,充分顯示了一個當代中國農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昨日,商水縣委宣傳部,固墻鎮黨委、政府等有關人員,再次趕赴何剛家中看望慰問,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 故宮將為32年前送還文物河南農民開追思會

                  網友“郭喜林”撰寫了《故宮給周口農民何剛開追思會意義深遠》的評論文章,點贊何剛保護文物的行動,充分顯示了一個當代中國農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昨日,商水縣委宣傳部,固墻鎮黨委、政府等有關人員,再次趕赴何剛家中看望慰問,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 周口農民32年前捐19件文物

                  手拿父親何剛的捐贈憑證,何俊清說,這是父親留給他最寶貴的財富。1985年,在商水縣固墻鎮固墻村的家中,何剛挖出19件元代銀器,隨后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填補了該院藏品的空白。

                • 周口農民32年前捐19件文物 填補故宮藏品空白

                  手拿父親何剛的捐贈憑證,何俊清說,這是父親留給他最寶貴的財富。1985年,在商水縣固墻鎮固墻村的家中,何剛挖出19件元代銀器,隨后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填補了該院藏品的空白。

                • 故宮開“分館”,好東西要分享

                  5月13日,與北京相隔2000多公里的廈門市鼓浪嶼,故宮博物院新的“分館”——故宮外國文物館正式開放。這座展館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180平方米,有219件來自故宮的清宮藏外國文物已經“擺駕”入駐并完成布展。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