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金聲:“駐村書記”吳樹蘭是一位賢者

                2013-01-14 16:27 來源:映象網

                  俗話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2010年,收秋前, 新蔡大吳莊30年前嫁出去的閨女吳樹蘭卻回來了,而且一住兩年多,和鄉親們一起改變了娘家貧窮落后的面貌。她是一位賢者。

                  韓愈《爭臣論》云:“彼二圣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吳樹蘭就是這樣悲天憫人的賢者。大吳莊對她來說,始終是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她看不得娘家鄉親還過著那樣的苦日子。于是,一個并不年輕的女同志放著安逸不安逸,多次申請、主動來到農村吃苦。為什么呢?吳樹蘭在日記中寫下的毛主席的詩“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應該是她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

                  孔子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痹诖髤乔f扶貧期間,吳樹蘭“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筑起了一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高地。她幫助建村里起了新學校。失學的、轉學的孩子們回來了。吳樹蘭還自己拿出幾千元錢,給孩子們每人買一身校服。她幫助村里建起了村衛生室,招聘來了專業醫生,老老少小都得到了一次免費健康檢查,還破天荒地有了自己的衛生健康檔案。村民們特別是老人們有個頭疼腦熱的,輸個水,拿個藥,再也不用跑到10里地外的鄉衛生所了。手有殘疾的村民魏海新再也不發愁了,吳樹蘭千方百計、跑前跑后幫他貸款買了25頭牛??梢哉f,她沒有辜負家鄉父老的養育之恩。 

                  《詩·秦風·無衣》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吳樹蘭這位賢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做到了與民同“袍”,甚至是“解衣推食”。為了村里的養鴨廠,她把女兒林博讀書的一萬美金“借”走不還不說,又向林博借了五萬。害得女兒這樣一個外企白領帶盒飯上班。以至于去年中秋節林博回家探親,一見到剛從村里回來蓬頭垢面的吳樹蘭,就先哭窮,“媽,我跟你說個事,我現在實在是沒錢了!”吳樹蘭對鄉親們的愛就是這樣超越小我走向大我的。

                  《易·系辭上》曰:“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吳樹蘭說,干不好,我就不回來。我們相信她一定能夠帶領鄉親們走出一條脫貧致富、建設“小康”的光明大道。    

                  我們祝福這位賢者。(金聲)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