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出國考察遭質疑

                2012-10-27 09:13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9名工作人員近日將出國考察,遭網友質疑非正常使用善款。對此,中華兒慈會回應稱,考察費用來自基金會的理財收益,肯定不會動用公眾善款??疾焓菫榱藢W習國外經驗,與國際基金會接軌。

                  中華兒慈會的回應讓人瞠目,難道基金會的理財收益就不是善款嗎?沒有善款何來收益?理財收益是民眾捐款的次生品,也屬于善款范疇,一分一厘,都要用在刀刃上,否則就是在糟蹋公眾愛心。中華兒慈會“不用善款”的說辭,不像自我辯護,更像自打耳光。更讓人擔心的是,不拿理財收益當善款造成的浪費還有多少?

                  兒慈會還說出國考察是為了與國際接軌,難道接軌就一定要出國嗎?學習人家的理念和經驗確有必要,但沒有成本更低的方式嗎?公眾的質疑,不是針對出國考察本身,指向的是此次活動的必要性。兒慈會不應用外交語詞來回應,拿出更為具體的理由和論證,才能贏得認可。透明是慈善事業的生命線,但只有清晰具體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透明。

                  注意到,兒慈會也很注重公開透明,據介紹,其官網的在線捐贈系統可以即時顯示和查閱,線下捐款一到賬即可在網上公示,每月支出情況均可在官網查詢,相比不少基金會的財務不夠公開,兒慈會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慈善組織的公開透明,不只限于具體財務,也包括各項慈善事務,不只是資金流向透明,還包括每筆資金使用必要性論證的透明。

                  必要性論證,一是看能否實現初衷,二是看有無更經濟的替代方式。以出國考察為例,只要慈善機構能拿出充分理由,確定能學到其他方式難以獲取的經驗和直觀感受,并將所學所聞所見及時公開,也不至于被唾沫星淹死。而和國際慈善組織的交流也不限于走馬觀花的考察,其他如人員的互換、線上經常性的溝通,效果可能更好。

                  自去年郭美美事件后,中國慈善機構的公信力飽受質疑。一些質疑有時看似“苛刻”,但實際上是種“呵護”,因為這有助于慈善機構的涅槃重生。慈善機構只有拿出更多的誠意和謙卑,及時清晰地回應輿論關切,讓公眾看到在審慎使用每一分善款,如兒慈會的宗旨“以慈為懷、從善如流”所說,才能取得民眾信賴,讓慈善事業健康發展。(韓青)

                責編:王濤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