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看病難的背后是社區醫療建設的不足,是合理轉診制度的缺失,這個問題不解決,到協和看病還會越來越困難。
為了方便患者就醫,協和醫院近期出臺新舉措——實施24小時掛號。但專家指出,這只是技術上的改進,不能解決全國各地病人扎堆兒來協和看病的問題。(8月28日新華網)
為什么到協和醫院這樣的三甲醫院看病難一直難以緩解呢?個人以為,某種程度上一些大醫院出臺的“便民”舉措加劇了這種困境。
雖然,到協和醫院看病一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醫療改革之前卻沒有如此擁擠。有醫生說,二十年前,協和醫院的醫生出一次門診,如果是看20個病人,幾乎個個“貨真價實”。現在一次門診就是看50個病人,真正的“復雜”病人可能不過三五個。協和醫院的門診承擔了太多本屬于社區醫療機構的任務。
造成協和醫院“社區化”的原因,就是正常的轉診制度被破壞,在便民的“理念”下,醫療政策給了人們過多的出入協和醫院的便捷措施,以北京地區為例,人們到協和醫院這樣的“優質醫院”就診可以不必經過醫保機構的認可,不管看什么病,都可以報銷。相反到社區醫院看病,卻需要到事先登記的定點醫院去,這是不是一種本末倒置?
既然協和醫院不設門檻,為人們到協和醫院就診創造便利條件,人們為什么不往協和醫院擠呢?這樣的政策初衷是想讓大醫院和百姓的距離近一些,但實際上加大了這些醫院應該正常承擔的責任,無法為真正需要的患者提供服務。
這些年,各家大醫院都在拼命擴建,但到大醫院看病依然困難重重,其核心問題就在于,他們承擔了本不該屬于他們的社區醫療工作,而這甚至占據了其工作量的一多半。所以,協和看病難的背后是社區醫療建設的不足,是合理轉診制度的缺失,這個問題不解決,到協和看病只能越來越困難。
說到底,病人看病不應該只盯住三甲醫院,我們的醫療政策是不是也不要只盯著三甲醫院呢?沒有社區醫療的繁榮,就不可能有三甲醫院正常的診療秩序。(鄭山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