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捐贈秀是對傳統慈善價值理念的一種顛覆,盡管未必會有很多人認同。這種做法背離了慈善的本質與真義,只不過是打著慈善的旗號罷了。
當下,善于把慈善、環保等理念轉變成“注意力”的,非陳光標莫屬。最近關于陳光標的新聞是,在北京發2000輛自行車。說好“沒有捐贈對象,隨到隨拿”,卻變成了定向捐贈,必須是拿著“邀請函”的機關工作人員、社工等特定對象,讓很多凌晨5點就趕去排隊的市民不能如愿。面對這種局面,陳光標稱自己都沒有料到。
不管陳光標到底有沒有料到,此次大型捐贈活動最終在他和西城區團委的手中,由一場大型捐贈活動變成了向有關單位工作人員等人發放福利的儀式。賺足了公眾眼球不說,還放了廣大前來排隊的市民鴿子。聯想到此前他開個唱,承諾現場送豬羊結果又不在現場送;說低價賣房接著設定條件再接著宣布以“流標處理”,都脫不了“玩中帶涮”的嫌疑。
分析諸如此類的捐贈秀發現,每一次都具備了新聞事件的構成要素,都可能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新聞炒作。讓一部分人吊起胃口、讓媒體有報道素材、讓社會引起爭議,結果就是他一次次得到關注,成為媒體人物。在這個“注意力”就是經濟的時代,每一次關注的價值本身都會遠超過他每一次捐贈秀的數額,更何況這種關注有可能給他本人或公司帶來相關效益?
這種捐贈秀是對傳統慈善價值理念的一種顛覆,盡管未必會有很多人認同。這就是做慈善要留名,用最少的資金博取最大的關注度。這恰恰體現了商人的精明,錢不能白花,必須產生效益,做慈善亦如此。這種做法背離了慈善的本質與真義,只不過是打著慈善的旗號罷了。
捐贈秀玩玩噱頭也就夠了,何必拉上慈善、環保等理念來墊背?媒體對捐贈秀的一再關注,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媒體資源的浪費。這個社會太多更有價值的事情需要關注,在慈善領域,那些傾心于慈善事業的人,那些一擲數億的大慈善家,那些真正在默默向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的人,太需要媒體去關注并發掘慈善的真諦。
俗話說,大丈夫一言九鼎,說是怎樣就是怎樣,更何況是公眾人物?賺足了注意力,卻不兌現當初的承諾,或者讓承諾走樣,最終得罪的就是給你注意力的人。那么多市民早起趕來反而落空,隨到隨拿變成定向捐贈,雖有團委“怕發生踩踏”的解釋,但群眾到底作何感想?經歷這次之后,以后誰還會有這個心思來捧場是個未知數?!鞍崞鹗^砸自己的腳”的警語,警示的就是這種結局。
無論時代怎么變,慈善本義中關于愛、尊重、平等、謙卑、良知等特質永遠不會變。背離了它們就不是慈善,想玩的人大可以去開發別的標簽,但拜托不要再用慈善的名義了,公眾和慈善都傷不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