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改革,必須回應無數“毛坦廠中學”難以紓解的焦慮與期待
中國又一次進入高考時間。雖然隨著高招錄取率的不斷提高,“名落孫山”的焦慮感有所緩解,但家長的緊張、社會的重視,“濤聲依舊”。而面對高考,輿論則開始了多元解讀。
近年來,河北衡水、安徽毛坦廠等“超級中學”,頻頻進入公眾討論的視野。各地一些中學所貼的“雷人”高考標語,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戰勝高富帥,考過官二代”等,也因其背后令人深思的價值觀,屢屢引來關注。對于高考期間焦急守候在校門外的家長大軍,各有關部門車輛繞行、禁止鳴笛的安排,更有人不以為然,覺得沒必要過分重視。
有媒體總結了高考歷年的作文題,從《記一件新人新事》《我在勞動中受到了鍛煉》,到《習慣》《鳥的評說》,再到今年的《深入靈魂的熱愛》《閱讀的意義是什么》,不變的是作文這種形式,變的是與時俱進的命題思路。而高考作文背后折射的,也正是這一考試制度在變與不變中不斷尋求的平衡。
盡管走向現代化的中國,已使國人的成長成才之路變寬變多,但不能不承認,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深造以改變命運、成就未來,依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途徑。在所有向上流動的制度通道中,高考是最有效的一種公平制度。尤其是二元結構仍然存在的當代中國,高考是打通城鄉、區域的一個重要橋梁。這應該是一個共識。
另一方面,對于高考的反思也好、批評也罷,大都有著對教育改革、高考改革的殷切期待。的確,我們需要的是高素質人才,而不是只會考試的機器;我們需要的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不是畸形發展的人才。也正因如此,高考才有從“文七理六”到“3+2”再到“3+X”的演變,高招才有從“單軌—雙軌—并軌”到試水自主招生的發展,連考試時間也為了避開高溫而往前挪了一個月。即便如此,高考制度也還在不斷完善中,十八大以來,高招改革已經進入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討論的議題。
下一步的高考改革,同樣需要立足這樣的變和不變。既保持高考制度的相對穩定性,又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既堅持素質教育的大方向,也要看到,教育資源在城鄉間、區域間分配仍然不均衡,尤其需要看到在高等教育進入“買方市場”后,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更加激烈。今天的高考,已經出現“寒門難出貴子”的苗頭,農村孩子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有所下降,這也正是近年來一些重點大學招生向邊遠和農村地區傾斜的原因。
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改革應試教育,讓不管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市、來自北上廣還是來自河南山東湖南的孩子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上,可能不是“一刀切”就能實現的任務。與其給類似毛坦廠中學這樣的學校冠以“高考工廠”之名,倒不如更好地去辨析其存在的現實土壤。如何回應無數在山區小鎮為高考打拼的學生和家長們的焦慮與期待,是高考改革的重要方面。
雖然對高考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很多人都是這一考試制度的受益者。也正因此,對于高考的討論,總是承載著復雜的個人體驗。我們相信,高考制度必將在不斷的改變中越來越合理,并倒逼出整個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進步——衷心希望這個過程不要太漫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8日 05 版)
高考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自河南公布了高考改革以來,這個話題更是牽動著無數考生和家長的心。9月5日,鄭州教育界6位大咖做客大象融媒直播間,談了高考、綜合素質評價等。
每個學生一次考試機會,高中階段其他學校在校學生和社會人員參加選考科目考試隨普通高中高三學生進行。合格選考科目考試成績當年有效,轉換為相應分值后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依據之一。
對此,省教育廳回應,實行新方案后,我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將分為合格性考試和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選考科目考試。
現場,省教育廳學生工作處處長王繼東介紹說,8月12日,省政府印發了《河南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此為標志,我省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
8月23日上午9時,河南省教育廳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了《河南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有關情況。
8月23日上午9時,河南省教育廳召開新聞通氣會。
今次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四川就指出,從2021年開始,四川外語科目將提供兩次考試機會。
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趨勢。
根據《意見》要求,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
要改革現行高考模式,必然將所撬動基礎教育階段改革。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方權益需求,也給高考劃出一塊緩沖區。
3月10日(星期四)15時,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袁貴仁:你提的問題我看到“兩會”期間代表委員提出過,在出臺這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文件之后,這個問題一直就有討論。
各地高考改革大幕正漸次拉開。對于外語科目,河北、廣東、江西、寧夏、青海等地均明確,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考生可選擇其中較高一次考試成績計入。
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將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作為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以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為總體定位,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部署,標志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為促進中小學生對傳統文化、國學典籍的學習,從中小學生課程設置到學習要求,研究標準化傳統文化教材課題組的專家們,都有研究論證,并提出了系列期望。再在高考中增加“傳統文化考試內容”部分,在“每分必爭”高考壓力之下,顯然會轉為高中生們學習傳統文化、國學典籍的巨大壓力。
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日前向媒體透露了廣東即將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內容:廣東高考總分為750分,共六科,其中語數外三科各150分,其余三科各100分,由考生從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根據自己的報考志愿和興趣選擇計入高考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