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兵在清理車上的積雪。 資料圖片
川藏公路,通麥兵站旁,這里是十英雄紀念碑,一場紀念儀式正在舉行。成都軍區川藏兵站部某團某連上百名官兵,列成整齊的方隊,面對紀念碑和碑底的英雄雕塑,舉起右手,齊聲宣誓——
山崩地裂無所懼,越是艱險越向前!
聲音震天,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和群山的懷抱中久久回蕩。1967年,成都軍區聯勤部川藏兵站部某汽車團副教導員李顯文等10名戰士,在西藏迫龍山地區與特大山崩搏斗中,不幸英勇獻身,后被中央軍委授予“川藏運輸線上十英雄”榮譽稱號。
今年是川藏公路建成60年。60年里,一代又一代高原汽車兵和高原兵站官兵,用實際行動叫響了這樣一個口號:艱難多嚇不倒、條件差難不倒、任務重壓不倒——這,就是他們的“三不倒”川藏線精神。
在新的時代里,這種精神又被賦予了怎樣的新內涵?跟隨川藏兵站部某汽車團“上線”,我們一路在追問。
來川藏線當兵,得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川藏線:“上線”首要是吃苦
“說到川藏線,人們會覺得風景很好,是世外桃源,可待久了,很惱火!”札木大站站長李江說道?!皭阑稹保拇ㄔ捠恰盁馈钡囊馑?。
為啥“惱火”?因為川藏線苦!對于汽車團部隊來說,以前路況差,通訊難,飲食差,住宿條件差,遇到的艱難險阻數不勝數,現在各方面條件越來越好了,但行車過程中所遇到的意外狀況仍然防不勝防。而在川藏公路沿線分布著的20多個兵站,其中10多個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的甚至近4500米,地處高原,自然條件比較惡劣。
“上了川藏線,首先就是要有一種吃苦的精神?!敝窨ū菊鹃L朱紅雷說。竹卡兵站,地處西藏昌都地區芒康縣如美鎮竹卡村,兵站四面環山,湍急的瀾滄江從大山間流過。在朱紅雷的記憶中,2003年以前這里還不通水電,一封信在路上要兩個月時間。
在理塘兵站停留期間,我們見到一位叫石虎的老兵,黑里透紅的臉龐,讓他看起來像個標準的藏族漢子,一問,卻是正宗的東北漢子。入伍11年的石虎,一直待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兵站——這里冬天晚上零下30多度,夏天三伏天還要蓋兩床被子。
據李江站長介紹,川藏線上兵站的戰士往往凌晨3點就要起床,準備第二天的伙食,“汽車部隊過來了,提出什么時候開飯,我們必須做到及時保證。為幾千人提供伙食,做多少飯,洗多少米,切多少菜,說起來簡單,都要一手一腳地去干。”拉練部隊經過時,一餐飯上千人,前面的還沒走,后面的又來了,炊事班連軸轉。今年,汽車部隊開展了快速機動演練,從成都到林芝必須最快到達,要求人停車不歇,兵站一方面要做好與地方交通部門的交通協調工作,另一方面要保障好戰士的吃飯、休息,將盒飯和水及時送到戰士手中,還有車輛的快速加油,而所有工作僅靠兵站20來號人完成。
川藏線雖然苦,但在很多老兵心里,能在這條線上待上幾年,是特別值得驕傲的事。“每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就會想,川藏線上都待過了,這點苦又算什么呢?”入伍17年的某汽車團運油營三級軍士長李小剛這樣說。
傳承川藏線精神,不僅僅是犧牲和奉獻——
川藏線:苦干不能再苦熬
隨著時代的變化,“三不倒”川藏線精神的本質沒有改變,但同時也被不斷地賦予著新的內涵。“不怕苦的精神必須要強調。但是,現在川藏線各方面條件,比如吃、住、用水、用電等已得到了很大改善,所以,傳承川藏線精神,并不僅僅是只講犧牲和奉獻。”川藏兵站部政委翟風竹認為。
據悉,汽車部隊進藏運輸任務已經實現10年安全圓滿。安全問題,是高原汽車兵的生命,“安全,靠制度來保證,靠訓練來支撐,靠教育來強化,靠文化來熏陶?!贝ú乇静磕称噲F團長黃曉強說。近年來,川藏兵站部也努力為官兵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特別是解決好用電、用水和取暖這三方面的問題。為了解決竹卡兵站用水難的問題,政委翟風竹就在執行今年第二趟進藏運輸任務時,帶領工作組,爬上海拔3000多米的覺巴山山腰,勘查引水渠路線,最終選擇了一條合適的路線。
在扎木大站院子里的路邊,一塊豎著的燈箱十分醒目,上面有這樣三句話——“對得起高原特殊待遇,對得起上級特殊關懷,對得起職責特殊要求”。
“身為軍人,必須履行這份使命。但是,戰士們苦干了,不能再苦熬。”翟風竹告訴我們,今年所有兵站廣泛開展“學習成才”活動,一方面讓戰士們在空閑時間里有事情干,在地廣人稀的高原不感到寂寞,另一方面確實可以學到些實在的東西。在中壩兵站院子的櫥窗里,展示的就是戰士們自己畫的畫、寫的字,成為中壩兵站一道亮麗而獨特的風景。
“培養兵站的戰士成為人才,我們進行了精細化分工,讓每個人確定一個專業。”然烏兵站站長嚴清升說,“比如,怎樣培養炊事兵成為人才?可以把司務長往營養師方向培養,炊事班長往烹調師方向發展,副班長往機械維修師方向發展?!?/p>
據黃曉強介紹,在具體做法方面,汽車團還通過榮譽激勵、競賽競技等方式激發戰士們的責任和使命意識,比如每一趟“上線”評比標兵,評選感動團隊、感動人物等等。
100多對父子兵、母子兵,就是因為舍不得,離不開——
川藏線:割舍不斷的情義
算起來,高聚軍已經上了160多次川藏線了,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上線。高聚軍,在川藏線上跑了近30年,現在是川藏兵站部某汽車團修理所所長,50歲的他今年6月份剛剛退休。“6月份就退休了,但覺得還沒干夠!對川藏線是舍不得,離不開?!备呔圮娬f。
川藏線上,有不少像高聚軍這樣的老兵。川藏兵站部副部長王玉慶,從1978年6月跑第一趟川藏線開始,至今已在這條線上待了30多年,2007年當上副部長后,仍然保持一年至少上一趟線。扎木大站醫療所所長崔淑華,入伍38年,在川藏兵站部干了25年,2002年40歲那年來到高原地區,后來就一直在這里。
王玉慶、高聚軍、崔淑華的子女也在川藏線上工作。當兵前,他們對父母有不少誤解,但當他們到了部隊后,對父母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崔淑華記得,前年過生日時,兒子買了一條羊毛圍巾送給她,這樣的事情在兒子去部隊之前從來沒有過。據了解,川藏線上共有100多對父子兵、母子兵,這些新一代“川藏線人”從小對川藏線有著深深的感情。
在三級軍士長李小剛、然烏兵站站長嚴清升等人的心中,跟戰友們一起“上線”、駐守兵站而結下的那份兄弟情讓人難忘?!皞鞒写ú鼐€精神,還應傳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純潔的關系。”翟風竹認為。據介紹,每一趟汽車團進藏,都會有兵站部領導跟車指揮,要求每個團至少上4名常委,并且是走在梯隊最后?!肮俦P系密切,共同對付困難,才能完成任務。”翟風竹說。
據統計,川藏兵站部每年每名領導至少有70天以上跑在線上,住進兵站。如今在川藏線上,部隊領導跟車上線已成為一大優良傳統。
在川藏線采訪的最后一天,我們來到了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祭奠為“兩路”筑路英勇獻身的烈士。
拉薩河畔,紀念碑高聳入云。無聲的靜穆中,仿佛聽到60年前茫茫高原回蕩的筑路大軍洪亮的號子,仿佛看到60年來在這條生命線上往返和堅守的一個個綠色身影?!敖鹬楝斆住?,留下的何止是這樣一塊紀念碑?他們用長長的川藏線、青藏線,用寶貴的生命和對黨對人民的忠誠,在漢藏群眾心中,鑄就了一座永恒的豐碑。
川藏線,國道318上最靚麗的一段,也是最有魂的一段。
川滇藏最熱鬧的季節從每年3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11月。即使在七八月的雨季,也有不少人都會行走在這條線路上,甚至形成了車流量、人流量最多的季節。
川滇藏最熱鬧的季節從每年3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11月。即使在七八月的雨季,也有不少人都會行走在這條線路上,甚至形成了車流量、人流量最多的季節。但是,它最美的月份在幾月呢?
有的小孩兒就很可愛,他對你說“扎西德勒”、“加油”還不夠,還沖上來給你推車,推著你的后座向前,顯出他很有力的樣子。伴隨著我的川藏線之旅,與當地人、戶外愛好者溝通,這些積攢下的溫情與正能量,回味時是最有風味的佳釀。
這里有高聳入云的雪山,原始茂密的森林,遼闊寧靜的草原,雄偉壯觀的峽谷;這里有奔騰咆哮的江河,碧波蕩漾的湖泊,奇特美麗的建筑,世外桃源般村落。三神山(夏諾多吉、央邁勇、仙乃日)、五色湖、牛奶湖、珍珠湖.......這里的每一處都是一道風景。
60多年前,11萬藏漢軍民組成的筑路大軍眾志成城,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戰勝千難萬險,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筑起川藏、青藏兩條交通大動脈,3000多人長眠“兩路”沿線。
川藏線從成都算起,收費路段不多,最后一個收費口在瀘定,之后全程不收通行費。川藏線上油價也有起伏。
川藏線從成都算起,收費路段不多,最后一個收費口在瀘定,之后全程不收通行費。川藏線上油價也有起伏。
大約一億年前,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驚天動地的相撞中,喜馬拉雅山神話般地從古特提斯海緩緩升起。
8月18日的成都,天才剛亮,27歲的張峰背起準備好的行囊,和朋友一行4人騎上自行車準備出發,目標是2100公里外的西藏,預計20天以上的行程,路線是傳統的國道318線。
該車主也接到了杭州南山路法拉利銷售的電話,建議別往西藏走了,底盤磕壞了很貴的,不比瑪莎拉蒂,保險公司不一定會賠付。
周靜一行有4人,除了她還有同校的大三學姐胡阿芳、來自地質大學江城學院和湖北工業大學的兩名男生?!薄 ‖F在周靜正在武漢的一家超市做促銷,她要憑借自己的雙手賺錢,開啟新的騎行旅程。
在漯河市,有一位85歲的老太太,今年6月執意要去西藏。原來,今年是川藏公路修建64周年,這條綿延2255公里的路上,平均每公里就長眠著超過1名筑路烈士,其中不少是咱河南人。而她在60年前曾動員當地一批人進藏修路,多人犧牲在路上,這讓她牽掛了60年,她要去祭奠那些河南筑路工!
亞拉雪山前的河谷讓我們找到了希望,對于越野車來說這恐怕是最適合的拍攝地點之一了,心里的那根弦終于可以暫時的放下。過了涉水路面后,我們與林芝的距離還有195公里,就我的記錄來看那天所遇到的路況是除了定日去珠峰外我印象最深刻的。
6月14日,來自江西上饒的“中國最小背包客”雯雯隨父親來到成都。年僅4歲的小女孩不上幼兒園,一年中跟著父母徒步旅行,吃野菜、睡帳篷,每天步行十多公里,成為“中國最小背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