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主張有一個頂層設計,事業單位和公務員一起改,社會改革,肯定要有陣痛,但要減少陣痛的次數,兩次就疼一次吧,早晚的事。就社保改革的群體來講,這個群體是社保改革的最后一個堡壘。但是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案頭設計,不能像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事業單位改革那樣,2000萬事業單位人員改革目前就處于這個“半拉子”改革陷阱里面,20年了,前進不行,后退不得,他們自身做出了貢獻,但卻依然是改革的一個靶子。20年前可以沒有頂層設計,可以摸著石頭過河。現在不行了,不是那個時代了,即使20年前,也不是所有的改革都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予以完成的,2000萬事業單位人員改革流產就是一個明證。
專題結束語
任何改革都難以單兵突進
頂層設計考驗政治勇氣和智慧
新年伊始,南方都市報時局版推出“展望2013”政經專題報道,探尋改革動力,凝聚改革共識。這組專題先后推出頂層設計、城鎮化、社會法治、國際貿易、財稅改革、食品安全、社會保障等七篇國內權威專家訪談,這些領域既是改革進入深水區后不得不面對的難點問題,同時也是破解社會發展瓶頸,激發持續發展潛能的關鍵所在。
與三十多年前的改革開放初始階段不同的是,如今的改革需要面對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平衡,需要承接和改進以往發展形成的不合理制度格局,更需要凝聚推進下一步改革的共識。在這組采訪中,很多領域的權威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頂層設計”這個概念,這也正是前不久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問題。
顯然,如今任何一項改革都難以單兵突進,任何一個領域的發展都與其他領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都需要其他領域的改革提供制度支撐和協同配合。比如,城鎮化離不開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的改革,而破解地方土地財政依賴的前提又需要財稅制度在分稅制方面開出良方。再比如,收入分配改革離不開初次分配中的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改革,同樣也離不開房產稅、國有企業紅利充實社保基金等再次分配領域的改革。
改革已經形成環環相扣、彼此嵌套的復雜格局,如何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突破口,如何謀劃制定好改革的頂層設計,考驗的是新時期推進改革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正如曾參與二十年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設計的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在接受南都記者開篇專訪時所言,“要打破改革怕得罪人的慣性”,“形勢比人強,它會逼著你走”。
值得期待的是,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不遠的將來,新一輪改革的總體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都將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將為中國未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南方都市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