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醞釀 一朝結果
“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前期行業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的。”中央編辦副主任張崇和表示。
最早參與到《指導意見》制定工作的朱光明說:“與此前的政府機構改革和企業改革等相比,這次事業單位改革,從整體制度設計到政策準備,做的都是最好的。”
據介紹,從2005年起,朱光明等人就已經開始準備《指導意見》,到2011年3月制定完成。
在這過程中,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省市啟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一些好的經驗。“通過試點,對《指導意見》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朱光明說,“事業單位改革的安排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當然,中國事業單位改革的經驗積累絕不止這六七年。早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就提出,按照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的不同特點,逐步建立健全分類管理的人事制度。2000年中央下發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明確了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截至2011年底,全國簽訂聘用合同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已達90%。
事實上,在本月與公眾見面前,《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已于去年3月制定完成并下發。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全面啟動。
張崇和介紹說,中央建立了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為召集人。2011年6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工作座談會,對改革進行系統部署。各地陸續召開了改革工作部署會議,普遍成立了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有序地推動改革。
2011年5月,中央編辦印發了《關于開展事業單位清理規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事業單位清理規范工作,如今,清理規范工作已基本完成。
張崇和表示,分類工作平穩推進。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個試點省市分類工作進展較快,兩個試點省市基本完成了分類工作,其他試點省市已基本完成模擬分類,創造了不少好的做法經驗。其他地方已著手研究分類工作,有的還進行了模擬分類。“中央編辦正在會同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細化中央國家機關所屬事業單位分類目錄,指導地方制定區域性分類參考目錄等工作。”
2009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轉企改制。圖為公司成立的揭牌儀式。 張 民攝
改革推進需解5大難點
按計劃,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個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地區,應于2010年底結束并向全國推廣經驗,但由于遇到諸多棘手難題,試點工作仍未結束。
“事業單位的改革非常復雜,面臨的任務也很艱難。”朱光明直言,后續的改革推行會遇到較大的困難。
《指導意見》的發布,只是一個開始。
目前而言,第一步的困難是分類。“因為這個關系到將來的利益保障,許多單位都想爭取歸入利益沒有損失的分類。同時,地方上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是和財政結合在一起,政府壓力很大。”
“第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最大的風險。”朱光明說。在廣東推進事業改革試點過程中,以高校教職工為代表的公益類事業單位內,掀起了一股提前退休潮,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教學秩序。他們認為,若不申請提前退休,退休金將大大縮水。
第三步的困難是與事業單位改革相伴的人事制度改革。
朱光明說,事業單位里存在編制內、編制外的人員,改革任務之一是把這種差別從事實上消除或基本消除,這種改革阻力較大。
“長期以來,作為事業單位的出版社,其在編人員均為學校在編人員。如何處理好老員工的安置問題成為了改制工作中的一個難點。”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有關負責人說。
經過多方論證,出版社找出的解決方案是:在原屬學校事業編制的人員退休之前,出版社與廣西師范大學簽訂人員借用合同,廣西師范大學與其簽訂派遣合同,出版社與其本人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訂立勞動合同,退休后回到學校,與其他退休職工享受同等待遇。對于新體制員工,出版社仍繼續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進行管理。
第四個就是事業單位的去行政化。朱光明說,事業單位有很強的官本位意識,并且日益強化。“改革成不成功就看去行政化去得怎么樣。”
“第五個難點就在于推進改革的組織協調。”朱光明說,“《指導意見》關鍵在貫徹落實,還需中央加大支持力度,改變一些部門不愿改、不敢改的局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