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8日21:47 來源:映象網
開欄的話: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這是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的宣示,也是河南各地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行動指南。
即日起,映象網推出大型蹲點主題報道“從新看河南”專欄,報道映象網記者在基層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全方位、立體化深度展現河南各地用黨的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新時代河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譜寫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營造良好氛圍。
用泡桐制作的古箏彈奏音樂
映象網快訊(記者 邱延波 文/圖)從差點在灶臺被燒掉,到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泡桐的命運絕地逆襲;從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種下泡桐防風治沙,到泡桐被制成樂器遠銷世界各地,蘭考泡桐的使命也悄然轉變。蘭考泡桐,改變了人們的命運,讓大家脫貧致富,在世界各地奏出嶄新的音符。
工人用泡桐制作民族樂器
世人愛繁花,而我愛桐木
蘭考有三寶,泡桐、花生與大棗。
在蘭考,提起泡桐,人人有感情。焦裕祿帶領大家種泡桐防風治沙,最后犧牲在工作崗位上。他親手種下的那棵泡桐樹,已經成為了一種精神的象征。
以前,蘭考人喜愛泡桐,并不是喜歡泡桐所開的花,而是喜歡它能快速生長,防風治沙,改變環境。
現在,蘭考人喜愛泡桐,不僅是因為它是焦裕祿精神的傳承,也因為它讓蘭考享譽世界,給蘭考人帶來了可觀的財富。
工人用泡桐制作民族樂器
12月8日,在蘭考縣中州民族樂器廠,古箏、琵琶、柳琴、古琴,各種民族樂器琳瑯滿目。
看到這些民族樂器,不由得讓人想起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
相傳,東漢名人蔡邕愛好音樂,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尤擅彈琴。他對琴很有研究,對琴的選材、制作、調音,有一套精辟獨到的見解。蔡邕在逃難到吳地時,有一天,聽到隔壁灶間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他仔細一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看到一段桐木被當柴燒,其中塞入灶堂的那一頭已經燒焦。蔡邕伸手就將那塊桐木拽了出來。原來,精通音樂的蔡邕通過火燒桐木的聲音,判定那是一段制琴的良木。蔡邕將這段一頭燒焦的木頭買了下來,然后精雕細刻,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這把琴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后世有聯曰:“靈帝無珠走良將,焦桐有幸裁名琴”。
工人用泡桐制作民族樂器
中州民族樂器廠總經理代勝民說,焦尾琴所用的桐木,正是泡桐。早在先秦,《詩經》中即以有言:“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泡桐之材用作琴瑟,自古流傳。蔡邕制作的焦尾琴,后世不知是梧桐的“桐”還是泡桐的“桐”。其實,在古時“梧”指梧桐,“桐”指泡桐,因此,焦尾琴可以肯定是用泡桐做的。
工人用泡桐制作民族樂器
用桐木作琴,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蘭考泡桐經脫脂后透音、透氣性好,具有良好的共振作用,被稱為會呼吸的木材。
1995年,蘭考泡桐被林業部專家認定為制作民族樂器最佳材料。
清音出疏桐,響震全世界
在中州民族樂器廠,除了各種各樣的民族樂器,還擺放了一個灶臺上用的風箱,顯得格格不入。
代勝民說,蘭考泡桐做樂器,就是從一個風箱開始的。
上個世紀80年代,代勝民的父親代士永用蘭考泡桐做灶臺上的風箱,并銷售到了上海。上海一位制作板胡的樂器師傅發現這種風箱拉出來的聲音非常好聽,就把這個風箱拆了,發現這種板材非常適合做民族樂器。從這個風箱溯源而上,他來到了蘭考,找到了代士永。從此,代士永就成了上海制造樂器廠家的原材料供應商。
工人用泡桐制作民族樂器
從差點被送進灶臺燒掉的焦尾琴,到灶臺上的風箱,再到制作民族樂器,泡桐的命運一再逆轉。
做過一段原材料供應商后,代士永發現,板材很便宜,但人家做成樂器后,價格非常高。代士永決心自己做樂器。
1988年,代士永東拼西湊借了十萬塊錢,在蘭考開辦了第一家制造民族樂器的廠家中州樂器廠。為了解決技術上的難題,他又高薪聘請上海樂器廠的師傅來到蘭考指導。從此,蘭考泡桐的命運徹底改變。
焦桐
很多中州樂器廠里打工的村民在廠里學會手藝后,開始開辦廠。不到十年時間,制作古箏、古琴、琵琶等各類民族樂器的大小廠家遍地開花。
據蘭考縣民族樂器行業協會統計,目前,蘭考縣用民族樂器廠一百多家。蘭考的泡桐,已經成了樂器廠原材料的不二選擇,而且制作出來的樂器遠銷世界各地。泡桐從蘭考出來,蝶變樂器,滋潤著世界各地的耳朵,彈奏著響亮的名聲。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50多年前,焦裕祿號召當地群眾種植泡桐,防風固土,治理風沙、內澇、鹽堿“三害”。如今,“三害”退卻,由泡桐制作音板發展起來的民族樂器產業,正成為蘭考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蘭考人民靠著泡桐,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習桐
在中州民族樂器廠,45歲的馮豐禮正在組裝柳琴的零件。馮豐禮每月工資3000多元。中州民族樂器廠吸納周邊60多人就業,制琴師傅按照手藝,工資從2000多到7000多都有。目前,中州民族樂器廠帶動了十余人脫貧。
中州民族樂器廠前身在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那里早已成了泡桐樂器制作基地了,被稱為“中國民族樂器村”。
蘭考縣委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說,如今,樂器制作已經成為蘭考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全國90%的民樂音板產自蘭考。蘭考的泡桐還制成了家具、板材遠銷國內外,形成了全縣500多家企業、4萬多人就業、產值100多億元的“泡桐經濟產業鏈”。泡桐,真正成了蘭考三寶之一,成了蘭考人發家致富的寶貝。
在焦桐廣場,焦裕祿當年種下的泡桐華蓋如云。在焦桐對面的焦裕祿干部學院里,習近平總書記8年前種下的泡桐茁壯挺拔。
自2013年7月18日,首趟中歐班列(鄭州)從中國鄭州始發,開啟了每周“一去一回”。這是國內最早實現雙向對開的班列,隨著中歐班列在全國遍地開花,“一帶一路”倡議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
12月7日上午9點,在鄭州航空港試驗區智能終端產業園的展示大廳,各種新型手機的新功能及新的應用層出不窮。
12月7日上午,河南省“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大型主題蹲點采訪活動在蘭考舉行啟動儀式。中央駐豫媒體、省直主要媒體等多家新聞媒體參加此次活動,與會的黨員代表重溫了入黨誓詞。
11月5日上午,省委書記謝伏瞻和省委常委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宣誓廳面對黨旗一起重溫入黨誓詞。從焦裕祿干部學院出來后,謝伏瞻和省委常委一行又來到蘭考縣城裕祿大道88號,集體瞻仰焦裕祿同志紀念園。
在全省上下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5日上午,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省委副書記陳潤兒、王炯,省委常委翁杰明、趙素萍、任正曉、李亞、孔昌生、陶明倫、許甘露、馬懿、穆為民一行,從鄭州一早驅車來到蘭考縣,首先到焦裕祿干部學院,瞻仰“焦桐”,參觀“習桐”。“焦桐”與“習桐”相互守望,就像是鮮紅的旗幟,召喚著千千萬萬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行。
其實,不只魏善民,還有太多不知姓名的蘭考百姓一直都在小心地守護著這棵焦桐,稍有風吹草動就牽腸掛肚。
原標題:“焦桐”開花了,蘭考脫貧了
5月13日凌晨,蘭考縣朱莊村72歲的老黨員魏善民,來到離家一公里的焦桐樹旁,揮舞著笤帚認真清掃著樹下每寸土地。50年前的5月14日,蘭考的泡桐花謝之后,焦裕祿,因病離去,這棵“未成年”的泡桐,便成了他當時留在蘭考的唯一念想。
守護焦桐四十六年,在古稀老人魏善民眼中,蘭考不變的是干勁兒。1963年3月,焦裕祿來到蘭考縣朱莊村,在沙地里親手栽下了這棵泡桐,當年只有21歲的魏善民見證了這一時刻,幾十年后的今天談及此事,他仍如數家珍。
在全省上下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11月5日一早,省委書記謝伏瞻,省委副書記陳潤兒、王炯,省委常委翁杰明、趙素萍、任正曉、李亞、孔昌生、陶明倫、許甘露、馬懿、穆為民一行,從鄭州驅車趕赴蘭考縣,瞻仰“焦桐”、凝望“習桐”,共同追思焦裕祿精神;佩戴黨章、舉起右拳,集體重溫入黨誓詞。
步行巡回百姓家調解糾紛,騎自行車到田間地頭為群眾化解矛盾,連續兩年吃住在法庭……27年,他的足跡從未離開過基層法庭。常年扎根基層,閆勝義對農村了解精微,很早意識到在農村辦案應該多多依靠社會力量。
在近日的國務院常務會上,李克強總理使用的一個高頻詞是“抓落實”。” 尸位素餐,這詞出自總理之口,不同尋常,既可見總理難抑怒火,也可想見確有一些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混日子,得過且過。
上世紀80年代初,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下,上海民樂廠琵琶制作大師韓富生來到蘭考,做客農家,廚房里一陣不同凡響的聲音吸引了他。職業的敏感,讓韓富生發現,焦裕祿當年為防風固沙大力提倡種遍蘭考的泡桐,其材質竟是制作民族樂器發音的絕佳材料。
上世紀80年代初,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下,上海民樂廠琵琶制作大師韓富生來到蘭考,做客農家,廚房里一陣不同凡響的聲音吸引了他。職業的敏感,讓韓富生發現,焦裕祿當年為防風固沙大力提倡種遍蘭考的泡桐,其材質竟是制作民族樂器發音的絕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