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約精神”助推河南爬坡過坎
軌道交通改變了省會鄭州市民的生活。這一便民舉措或因PPP模式的加快推進帶來更加深刻的變化。
今年年初,鄭州市發布的首批總投資1126.1億元的32個PPP項目中,鄭州軌道交通3號線成了“香餑餑”,吸引了眾多社會資本參與。
“鄭州軌道交通3號線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需要把各種條件契約化,形成規范的合同,這樣有利于維護政府和社會資本雙方的利益。”9月11日,國內一家有意參與其中的大型企業負責人吐露了這樣的心聲。
這一點在我省已經得到足夠重視。“國家和我省大力推廣PPP模式寄意高遠,在‘投融資體制改革’之上,還賦予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任。”省財政廳廳長朱煥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前,規范PPP運作,尊重契約精神應當放到首位,通過加快推進誠信建設來實現。
重視“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說白了就是重諾守信。推進PPP模式,要求政府和社會資本方都嚴格按照契約辦事,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雙方權益。
在美國紐約哈德遜河畔,離美國第18任總統格蘭特陵墓不到100米處,有一座孩子的墳墓。最初,“孩子墳墓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保留”被寫進契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1997年7月,格蘭特將軍陵墓建成100周年時,時任紐約市市長來到這里,在緬懷格蘭特將軍的同時,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墳墓,并撰寫孩子墓地的故事,做成木牌立在墳墓旁邊,讓它作為“契約精神”的一個象征,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我國自古有重諾守信的優良傳統,這與‘契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PPP模式的核心要義,‘契約精神’是商品經濟派生的契約關系及其內在原則,是一種平等、尚法、守信的品格。”省財政廳PPP管理中心負責人說,正是由于地方政府重諾守信,才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到我省PPP項目中。
這一點在尉氏縣PPP項目落地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尉氏縣產業集聚區、新尉工業區、尉北科技園污水處理設施廠網一體項目總投資4.7億元,曾經是無人問津的“老大難”項目。后通過PPP模式向社會發布,經過多輪磋商和談判,終于“修成正果”,政府重諾守信讓企業吃了“定心丸”,這一項目也成為尉氏縣第一例PPP落地項目。“政府有信,企業方來”,談及其中的艱辛,尉氏縣縣長韓治群由衷地感嘆道。
“一直以來,政府在公用和基礎建設等領域處于主導地位,此前幾輪政企合作也多以BT、BOT項目為主,政府是投資主體,也是強勢一方,相對而言,政府信用較社會資本更容易出現問題。”多年在財政系統工作的鄭州市財政局副局長石歆這樣說。
“政府改革需要抓手,PPP模式政企邊界劃分最清,最適合做這個抓手。PPP從根本上要求政府改變自身定位,由公共產品的唯一提供者轉變為項目的合作者和監督者。”省財政廳副廳長趙慶業表示,PPP項目需要政府與企業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長期合作,唯有嚴格按契約規則辦事,才能實現多贏。
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在大力推進PPP模式中,政府是強勢的一方,需要避免政策的隨意性;對逐利的企業而言,更需要用誠信約束自己。
初秋時節,行走在九朝古都洛陽市的主街道,道路兩旁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街上車輛行人川流不息,遠處吊塔林立施工正酣,使人明顯感到我省副中心城市迸發出的活力。這里,已有5個PPP項目落地,占省財政廳公布的第一批PPP落地項目的一半以上。
“洛陽市組建了一整套運轉高效的PPP工作模式,用合同明確參與各方都能夠合理分擔項目風險,切實保障各方權益,規范的運作促進了項目的加快落地實施。”洛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尚朝陽這樣解密“洛陽經驗”。
“洛陽經驗”正是對“契約精神”的詮釋。在當下社會轉型陣痛期,特別是利益博弈之時,“誠信”似乎更容易被忽略。
“PPP合作模式應該建立在長期穩定的基礎上。‘合同是張紙,簽完隨時改’,這種政策隨意性必須堅決杜絕。”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高衛星說,把社會資本引進來就“變臉”,這種政策不確定性風險是PPP模式的“毒瘤”。
“不能簡單地將PPP視為‘甩包袱’或者‘變相融資’的工具,必須建立有公信力的地方政府信用評價體系,對于政府失信違約如何付出代價,應有明確規定并切實遵照執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馬明華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對社會資本而言,“逐利”是他們的天性,不少企業都希望掙“快錢”。在以往政企合作失敗的案例中,也不乏社會資本違背合同約定,把項目轉包、分包等現象,從而為項目在后期運營和維護環節埋下隱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政府如何找到不急于一時利益、看得更長遠的企業呢?“政府和社會資本需要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加快推進PPP項目實施。而規范、完善PPP項目合同,是使PPP項目走上法制軌道,維護參與各方遵守契約精神的關鍵所在。”馬明華說,眼下,最重要的是加快制度建設,當務之急是盡快立法。
對學術界這種聲音,我省已經在行動,加快用法治精神推動誠信體系建設,加速PPP模式推廣應用。
新模式開啟新征程——
如今,我省PPP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對這種新模式,我省從一開始便從“規范”做起,讓其成為“四個河南”建設的助推器。
9月9日,鹿邑縣政府面向全國發布首批10個PPP項目,涉及文化旅游、污水處理、城市綜合治理、醫療衛生、道路交通和文化教育6個領域,總投資額37.95億元。
從我省發布的第一批29個PPP項目到第二批338個PPP項目,從省轄市逐步開展到眾多縣(市)競相參與其中,我省在PPP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的同時,對這種新模式的探索也從未止步。
“我們考慮建成后運營采取PPP模式,但其中牽涉部門較多,目前政策也不很明晰,期待政府早日出臺相關政策。”在我省首個城市綜合管廊項目——鄭州市經開區濱河國際新城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施工現場,中國建筑鄭州城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張樂華對記者說。
事實上,鄭州市已經著手啟動存量資產的PPP模式,先期探索把鄭州市隴海路快速通道和三環路快速化工程納入,正在研究出臺相關方案,以進一步拓展PPP的外延,讓存量資產發揮更大作用。
“契約精神”最重“規范”。基于這種認識,我省及時轉發了財政部操作指南、合同管理工作等通知,研究起草了PPP項目儲備、項目評估辦法、競爭性磋商文件范本。為規范運作,省政府出臺《關于推廣應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
2月13日,省財政廳PPP管理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到目前,平頂山、焦作、鶴壁、新鄉、濮陽、周口、濟源、鹿邑、長垣、新蔡10市(縣)均成立PPP管理中心。隨著組織機構的不斷建立健全,PPP模式在我省穩步推進。在互聯網+的時代,為搭建PPP項目申報、項目推介和信息交流平臺,省財政廳PPP管理中心建成信息發布專欄,在官網公開向社會發布。“項目庫、咨詢機構庫、合作伙伴庫、金融機構庫”等“四庫”網上填報系統的建立,更是讓PPP項目置于陽光操作之下。
當前,我省正處于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全省上下戮力同心全面深化改革之際,以誠信為基的PPP模式的戰略布局已經在中原大地生根發芽,承載著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美好愿景,正成為“四個河南”建設的助推器。
新模式開啟河南發展新征程,億萬中原兒女圓夢可期。(記者王磊陳學樺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