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0 08:36:00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農村版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賭博
在一些農村,每逢春節,打麻將便成為“時尚”,有些回家過年的務工者不惜“一擲千金”,辛苦掙來的打工錢一夜打了水漂。
春節“麻將當家”,賭資越來越大,輸的多則上萬元,少則數百元,不僅影響家庭和睦、社會和諧,還從一項娛樂休閑活動演變成賭博。
辛苦打工錢賭桌打水漂
農歷臘月二十六,在廣州打工的王磊回到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的老家。回家第二天,王磊就和幾個從外地打工回來的同齡人打麻將,一打就是一天,有時連吃飯也顧不上,并要“挑燈夜戰”。
大年初一上午拜完年,在一間10多平方米的麻將室里,王磊又和幾個牌友坐在了一起。在這間麻將室里,三桌麻將同時“開戰”,“嘩啦嘩啦”聲不絕于耳,每一桌旁都圍滿了人。不少人邊打牌邊抽煙,屋內的空氣十分嗆人。
不到兩個小時,王磊輸掉了2000多元。“春節期間,沒啥事干,閑得慌,打幾把牌消磨一下時間。一下午將近一個月的工資就沒了,相當于輸掉幾頭大肥豬。”王磊顯得有些無奈。
在記者老家山東省西南部的一些農村,一些棋牌室悄然興起。買幾張自動麻將桌,備好茶水和瓜子,裝上空調,就成了棋牌室。春節期間記者走訪了5個村莊,像這樣的家庭式棋牌室每個村莊都有,一般位于超市內或超市邊上。
一家超市的老板說,超市內共有6張自動麻將桌,過年前后是棋牌室生意最好的時候。“最近幾天24小時都有人打牌,我們向每桌最大贏家收20~100元不等的服務費。”
記者在一些農村還發現,許多老百姓家中一來了親朋好友,也大多是擺上麻將招呼。這樣的場景春節期間隨處可見:主婦做飯,男人與客人搓麻將。
“在農村,春節不搓幾把麻將,就沒有年味。”王磊說。
春節麻將:從娛樂演變成賭博
一些村民說,忙碌一年,春節期間放松一下也是應該的,可不少農村的麻將卻變了味,從娛樂漸漸演變成賭博,“賭資小了沒意思,賭資大點才刺激”。
記者發現,一些人經常會在輸贏問題上爭執不休,有時吵得面紅耳赤。大年初四,記者在一家棋牌室看到,一名剛贏牌的中年女子和旁邊的一名牌友因為欠資的數目爭吵不休,室外,一名四五歲的小男孩獨自在玩耍,不知為何哭鬧起來。正在打麻將的孩子母親聽到哭聲后,只是大聲詢問怎么了,卻不出來看個究竟。
“打麻將很容易引起吵架,導致家庭不和睦,上癮賭資大的話,還會帶來許多家庭經濟和情感問題。”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說。
采訪中,山東省單縣萊河鎮的王國濤告訴記者,就在前幾天,村里一名女子因為丈夫打麻將而吵架,這名男子春節從外地打工回來后已輸掉1萬多元,現在夫妻在鬧離婚。
牌桌上總會幾家歡喜幾家愁。夏學鑾認為,當賭資越來越大,贏了就想繼續贏錢,輸了就想贏回本錢,結果形成惡性循環,令很多人沉迷麻將不能自拔。如此,對麻將的依賴性就越大,就不再是簡單的消遣娛樂,而是賭博,并可能引發犯罪活動,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久居農村的郭桂強老人認為,春節玩麻將,大多是抱著隨便玩玩的心態,可時間一長賭資變大就會帶來投機、懶惰等不良社會風氣。郭桂強非常留戀年輕時的歲月,那時他是個文藝青年,每逢春節,會張羅村里聽大戲并組織寫春聯比賽,可如今傳統的文化生活越來越少,“再也找不到從前的記憶了”。
文化缺失監管缺位
專家認為,春節期間,一些農村打麻將正向賭博的趨勢發展,且愈演愈烈,凸顯了農村鄉土文化的缺失。常年外出打工,回到農村文體活動少,平時不見的村民湊在一起不滿足于抽抽煙、聊聊天,聚在一起打麻將也就成了一種習慣。
夏學鑾認為,應豐富農村文體生活,文化下鄉不能僅僅是安排一次演出、送幾本圖書就完事了,各級政府部門應該抓
抓鄉土文化建設,譬如幫助農民開辟活動場所、建立自己的演出隊伍等。“只有把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鄉土文化活動,才能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才能從根本上抵御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襲。”
夏學鑾還建議,應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建立村規民約,對不良社會風氣明令禁止,樹立農村文明新風尚。
本版文字均據新華社電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