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遍開幸福花
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郟縣“農田機井通電”示范工程實施以來,讓廣袤的農村收獲了什么?帶著疑問,筆者走訪了郟縣農村。
二黃戲唱起來
剛走進郟縣茨芭鄉龐莊村,就聽見悅耳的弦樂聲,循聲而去,筆者見到了67歲的李根旺老人。老人面色紅潤,聲音高亢,正在表演二黃戲的經典唱段。
待老人停下來,筆者向他問起田地的灌溉情況,他快人快語地回答:“以前澆地可真夠累的,水泵、電線、水管要拉滿滿一架子車,澆一次地沒有四五個人不行。我家機井通電后,澆地方便了,家里幾畝地,我一個人就能澆完。”
龐莊村是郟縣第一煙葉種植大村,煙葉種植面積達2500多畝。近幾年,雖然該村原有70多眼井,但由于灌溉用電設施落后,且農田多,一部分農田無法用電灌溉,因此一到澆地時,很多村民就犯愁。
“現在可好了,‘農田機井通電’示范工程實施后,一刷卡水就流了出來。因為灌溉及時,今年煙葉收成非常好,平均每畝能多賣500元左右,全村增入100多萬元!”在旁邊聽戲的村黨支部書記李巧蘭告訴筆者。
“我們龐莊村還是二黃戲的發源地呢!前幾年大家都忙著干農活,沒人唱戲,眼看這門民間藝術就要消失了。現在好了,農活兒輕了,我們幾個老藝人又有時間聚在一塊吼上幾嗓子了,我們已經編好了幾個節目,準備秋收后到電力部門表演呢!”
黑廟村的變遷
在郟縣白廟鄉黑廟村村頭,筆者見到了剛賣煙回來的村黨支部書記陳尚敏,問及剛才的收獲,他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今天我的一畝煙葉賣了3600元,跟以往1000多元的收成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黑廟村有耕地1003畝,土壤條件非常適宜煙葉生長,但由于受水利條件的制約,一直不能大規模種植。“農田機井通電”示范工程實施后,縣電業局為村里安裝了一臺容量為80千伏安的專用變壓器,使119眼機井全部通上了電。村民的種煙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很快建起一個500畝煙葉基地,畝均收入4000元,僅此一項該今秋就增收200萬元。
村委會主任劉雪改見證了黑廟村的經濟發展過程。筆者從她那里了解到,黑廟村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靠煉油富了一小部分人,但由于煉油項目污染嚴重,后來被國家強令關停,此后村里的經濟就停滯不前。“當時村里僅有一臺30千伏安的變壓器,電力供應跟不上就什么都干不成,富起來的一部分人也都到外面發展去了。去年縣電業局對村里實施農網改造,新裝了兩臺變壓器,‘能人’回來了一部分,村里這才又有了一些發展。但澆地仍然是難題,靠種地為生的村民又占大部分,因此,村里的經濟面貌沒有大的改觀。”說到這里,劉雪改的臉色變得明朗起來,“今年實施的‘農田機井通電’示范工程對村里經濟的推動作用太大了,村民紛紛改種經濟作物,致富奔小康的勁頭又鼓了起來!我們村官的工作積極性也高了起來!”
發展型農戶增多的背后
在堂街鎮石橋店村村委會,筆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該村村委會把全村650戶人家按經濟收入狀況進行了分類,其中富裕型占5%,基本小康型占18%,發展型占60%,溫飽型占17%。筆者細心觀察,發現其中發展型農戶的比例有改動的痕跡。村黨支部書記李青顯發現了筆者的疑惑,笑著解釋道:“‘農田機井通電’示范工程實施后,俺村新建臺區6個,128眼機井全部通上了電, 2500畝耕地灌溉也有了保證,我們也因此制定了新的發展規劃。今年,俺村煙葉種植面積增至1500畝,我們爭取把這些煙田打造成全省優質煙葉種植基地。此外,我們還計劃在北汝河種植良種樹木8萬株,建設生態防護林。有了充足的電力保障和便利的灌溉條件,再好好干,想不富都難!原來我們預計年底發展型農戶可達到30%,現在看來,達到60%都不成問題!”
回城途中,筆者把目光投向車窗外,只見一片片金黃的煙田、一座座整齊的機井房,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畫面,在無垠的田間鋪展……(郟縣供電公司 王旭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