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鋼首度就創新表態 A類案機制或促烏龍指調查

                2013-08-22 10:0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導讀:肖鋼在8月19日對于稽查執法的最新發言,恰逢8月16日光大證券(601788.SH)“烏龍指”事件之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其對于創新業務的首度表態,或傳遞重要的監管信號。

                  光大證券(601788.SH)因“烏龍指”事件所面臨的監管措施仍未結束。

                  8月21日,光大證券公告稱,公司被上海證監局與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分別處以限期改正、內部追責、暫停三個月投資策略部自營業務,以及暫停公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主承銷業務的監管措施。

                  同日晚間,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指出,對于程序化交易系統帶來的安全問題,證監會高度重視,在處理光大證券事件的同時,將對證券公司使用的程序化交易系統的風險隱患進行排查,防止發生類似事件。

                  這意味著,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自營業務惹的禍,已正式蔓延至光大證券的其他業務,甚至已引發監管層對整個行業系統性安全的監管關注。

                  此前,證監會已對光大證券正式立案調查、并暫停相關業務及責成整改。中金所關于其自營業務股指期貨交易被限制開倉的處罰措施也已作出。

                  目前,對于光大證券異常交易的調查正在進行,按照證監會最新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稽查執法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關于案件分類管理制度的安排,如被列為大案要案類(A類),包括市場持續高度關注、及其他重大敏感新型案件等,會得到優先組織安排調查、審理等工作。

                  此外,相關部門將建立特別重大案件的快速會商處理機制,負責處理A類案件中需快速回應社會關注等情形的特別重大案件。

                  這意味著,光大烏龍指事件的立案調查或將很快得到新進展。據知情人士透露,監管層已在周末開會研討,包括光大證券一系列套保行為的空單性質等。

                  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也指出,目前的調查是全面的,包括輿論流傳的各種事件版本信息都會詳細調查。

                  盡管整個事件的真相還撲朔迷離,但由此引發的資本市場“強震”卻仍在繼續。

                  這起被證監會定性為“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的首例”的“極端個別事件”,對正在開展轟轟烈烈創新實戰的證券期貨類機構,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無疑更加值得關注。

                  作為一個被外界喻為“風險厭惡型”的證監會主席,肖鋼會不會對剛剛經歷過創新風暴的資本市場進行變革,一直是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

                  肖鋼在8月19日對于稽查執法的最新發言,恰逢8月16日光大證券(601788.SH)“烏龍指”事件之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其對于創新業務的首度表態,或傳遞重要的監管信號。

                  肖鋼“邊界論”

                  事實上,在眼下證券期貨行業創新已進入實戰階段之際,肖鋼及證監會對于突發風險之下的行業創新監管表態尤為關鍵。

                  此前,計算機模型量化投資已在各類型機構中鋪開,券商由于本身限制較少,在自營與私募產品上走得更快。期現套利更是券商的重兵之地,一位券商人士對記者透露,一家匯金系券商在2010年期現套利剛實現當年,盈利就高達19%。

                  而公募基金則受限于投資范圍與風控限制,在超高頻、高頻交易與對沖交易上無法涉足,只在專戶中使用較多。但目前計算機模型量化投資也開始進入公募領域,此前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負責人就告訴記者,公司未來將會主打IT牌,加大計算機模型對于投資行為的占比。

                  特別是在光大烏龍指事件后,近年從券商到基金等紛紛掀起的量化交易熱潮更是面臨著一個關鍵的分水嶺。

                  目前各地多家券商都已緊急開會評估內部量化系統,并討論重新擬定內部風控措施。而這或導致后續一些新型創新交易模式的開發速度放緩。

                  一位基金公司量化投資負責人就表示,此前他早就跟中金所、上交所交流過,對未來推出的第二指數期貨等新型的對沖工具,正在研究做更多不同形式、不同風險回報的數量化產品。

                  而業內擔憂的是,光大此次事件會不會令創新空間陡然變窄,監管走向生變,甚至逆轉?

                  疑問從肖鋼8月19日的講話中或可找到一些答案。該講話中肖鋼首次正面提及市場創新,其提出要“區分市場創新與違法違規邊界”。為市場創新發展留有余地,給市場主體“自我修正”留出空間,激發市場活力,規范市場秩序。

                  光大證券此次事件,或將成為證監會需要“區分”的第一個樣本。

                  創新底線與監管路徑

                  盡管肖鋼指出要留給市場主體自我修正空間,要區分市場創新與違法違規的邊界,但其中的關鍵或在于創新的底線。

                  在8月19日證監會的公告中,新聞發言人也指出,此次事件是一起極端個別事件,但暴露出的問題足以引起整個證券期貨行業的高度警覺,必須以此為鑒,舉一反三,吸取教訓,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堅決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證券監管部門和證券期貨交易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一線監管,完善監管制度和規則。

                  這其中首當其沖便是程序化交易系統背后的信息安全問題。有報道稱,80多家證券公司使用了銘創公司的軟件,市場對此頗為擔憂。

                  8月21日晚間,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回應稱,經了解,光大證券使用的“銘創高頻交易投資系統”是定制軟件,目前為其獨家使用。

                  據了解,目前有17家證券公司及4家期貨公司使用“銘創企業證券投資及資產管理軟件”,該軟件主要供自營或資產管理部門進行投資管理,不具備高頻交易功能。

                  此次事件實際上暴露出來的問題除了券商信息系統安全存在脆弱因素外,還有包括目前國內分級結算體系、交易所一線監管體制、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等多方面的問題。這或是以后量化投資創新繼續前行的必要保障。

                  此外,8月2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建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央行牽頭,成員單位包括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必要時可邀請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參加。

                  “未來符合盤活存量資產、支持實體經濟的創新,比如資產證券化等,還有涉及交叉性金融產品、跨市場金融創新等的監管方向不會變,或者在部級協調機制下進展還會更順暢。但涉及金融穩定和系統化風險的,可能會加強監管,光大‘烏龍指’所在領域或屬后者范疇。”一位北京基金公司高管認為。

                  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也表示,光大證券此次事故引發的創新產品風險評估,及很多制度性設計、基礎法律問題,是下一步監管部門和行業需共同關注的。

                  而眼下即將展開的證監會對于券商程序化交易系統風險隱患排查,或僅僅是這種創新活動底線監管的開始。

                責編:王慧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