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緊急自查私募債 10億兌付山雨欲來

                2014-04-10 09:42    來源:華夏時報

                  繼超日債付息違約之后,信用風險擴散至私募債。記者從深圳某大型券商固收部人士處了解到,券商內部已經開始緊急排查私募債業務的風險。另據記者了解,監管層也在跟私募債承銷規模比較大的券商部門接洽,要求其自清自查,并做好應對預警方案。

                  繼“13中森債”未能按期在3月28日支付1800萬利息成為市場首例私募債違約之后,近期又曝出一例私募債“12華特斯”或將因其發行主體破產重組而面臨償付風險。

                  今年6月是私募債到期償付高峰,違約風險如影相隨。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到期償付的私募債規模44.36億元,而其中6月到期償付規模最大,為10.75億元。

                  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認為,“13中森債”絕不是個案,體量較小、發行主體又多為民營企業的私募債將成為監管層“不允許大規模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缺口,違約或成常態。

                  10億兌付山雨欲來

                  私募債拉響違約警報。

                  有全額擔保、發行規模1.8億元的私募債“13中森債”未能如期支付1800萬元利息。在監管層的督促下,盡管其擔保公司中海信達最后承諾履行代償義務,但仍然給脆弱的信用債市場增添了惆悵。

                  近日又一私募債“12華特斯”暴露出兌付的不確定性。據浙江省安吉縣人民法院發布公告稱,已裁定受理浙江華特斯聚合物科技有限公司破產重組,而該公司恰是“12華特斯”的發行人。據“12華特斯”募集說明書顯示,該債發行規模為6000萬元,期限為2年期,發行利率為11%,有第三方擔保、抵押擔保和公司實際控制人三項擔保。

                  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13中森債”未正常兌付利息的主要原因是其流動性管理存在問題,屬于個案風險事件。

                  不過記者采訪到的多位業內人士卻有更多的擔憂。

                  “‘13中森債’肯定不是個案。”招商證券分析師孫彬彬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比往年,今年信用風險加大。一方面是宏觀經濟往下走,那些被放大風險的行業領域自然而然就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再疊加企業本身的經營問題,風險自然大;另一方面監管層在‘守住全局、放開局部’的思路下,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是允許違約的,發行主體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私募債信用風險積聚。”

                  海通證券在研報中也指出,中國特殊的經濟體制下,不允許大規模系統性風險出現的底線之上,信用風險的釋放或從民營中小企業開始逐步擴散,從私募債開始擴散。

                  被稱為“中國版垃圾債”的私募債于2012年下半年開閘,其多以2年期限或者2+1附回售權的模式發行,這也意味著2012年開始發行的私募債將在2014年迎來密集的到期。

                  誰是下一個違約者

                  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有49只私募債到期,總規模為44.36億元,其中今年6月份將迎來一波兌付洪峰,共有10只私募債集中到期,規模為10.75億元,平均票面利率為9.17%。

                  私募債陷入信用風險漩渦,誰將會是下一個違約者?

                  據記者調查,除了上述提到的“12華特斯”的兌付存在不確定性,“12同捷01”也潛藏危機。

                  據公開資料顯示,“12同捷01”的發行主體是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規模1億元,發行期限是2+1,票面利率8.15%,上海市再擔保有限公司提供總金額3000萬元的無條件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保證擔保,到期日2015年6月12日,最近行權日為2014年6月12日。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同捷科技在沖擊IPO未果、借殼上市方案流產之后,疲于股東各方力量明爭暗斗,終導致經營不順陷入債務危機。去年年底,同捷科技作為6家聯合發行人之一,無法按期兌付上海楊浦中小企業2011年第一期集合票據。

                  市場人士擔憂,通過艱難自籌和銀行授信才算緩解集合票據兌付危機的同捷科技又如何輕松度過今年6月份將行權的私募債。如果投資者避險情緒高漲選擇全部贖回,同捷科技將面臨過億元的債務危機。

                  其實私募債的違約也并不是無跡可循。

                  “處于宏觀周期往下走、產能過剩的行業,同時現金流又比較緊張的中小民營企業比較容易出問題。”孫彬彬對記者分析稱,“煤炭、有色、鋼鐵、光伏、造船等傳統行業中的私募債需要注意信用風險。”

                  據記者了解,中小企業發行私募債的成本包括票面利率、承銷費、擔保費、審計費、律師費、評級費等,實際融資成本約在15%上下,但隨著宏觀環境不振、融資成本不斷高企的雙重夾擊,不少私募債發行主體的凈利潤難以覆蓋私募債的票息。

                  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石磊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強調,重工業、太陽能、風能等依靠政府補貼的行業,接受政府BT項目較多的主體信用風險都在加劇,需要警惕該類私募債的違約風險。

                  在“13中森債”未能如期兌付利息的情況下,其擔保方中海信達不積極履行擔保義務的態度刺痛了私募債市場的神經,“擔保”曾經是私募債銷售的護身符,一旦有擔保銷售就不愁。

                  據記者梳理,2014年到期且沒有擔保的私募債共有18只,包括:12新達通、12寧水務、12信威債、12新麗債、12孚信債、13濟環02、13濟環01、12中科債、12雅潤債、13梅花01、12杭益汽、12遠古債、13龍騰債、12華安達、12蒙農科、12武醫債、12新大禹、12通惠債。

                  業內人士認為,擔保公司是私募債的“底線”,若真的出現違約又沒有擔保,私募債的投資者則真的可能血本無歸。

                  券商改做通道

                  “現在券商對私募債的整體風控都在加強,對行業對公司的篩選蠻嚴格的,都要求一定的擔保,而且擔保資金要求比較足。”前述深圳大型券商固收部人士對記者透露。

                  該人士向記者透露,已經有券商做好了分別針對真實違約、尚未真實違約等情況的預警機制。若相關私募債尚未真實違約,可采取要求發行人追加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應收賬款等資產作為擔保,多方商議展期等措施;如果違約真實發生,則以降低矛盾和影響為目標進行化解。

                  據記者統計,從開閘至今,承銷私募債數量超過10只的券商主要有11家券商:國信證券30只、中信證券22只、浙商證券16只、光大證券與廣發證券均為15只、平安證券與國泰君安均為14只、長城證券13只、東吳證券11只、東莞證券和南京證券都為10只。

                  從承銷金額上來看,國信證券依然占據第一把交椅,承銷總規模為47.57億元,此外長城證券總額為21.04億元,平安證券16.88億元,金元證券19.5億元,國泰君安19.4億元,浙商證券18.55億元。

                  深圳一城商行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信用風險加劇對于本就難銷售的私募債市場無疑是雪上加霜,但“通道類私募債”或將迎來盛宴,券商將更愿意甘做通道與銀行合作,以降低在私募債中所承擔的風險。

                  簡單來說這種模式就是:擬發私募債的企業向某銀行申請授信額度,同時向一家券商申請發行私募債,等到券商向交易所備案通過,銀行再用理財資金買入該私募債,券商僅僅只收通道費。

                責編:王芳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