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債市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2012-08-21 08:55    來源:溫州商報

                  中國債券市場近年來擴張迅速,截至2011年底市場規模已升至全球第四位。對比成熟市場發展歷程和當前市場條件,中國債券市場將面臨極大發展空間,這一點已成為債券市場參與各方的共識。上周五,易方達基金主辦“易方達?中國債券市場發展高峰論壇”會聚監管機構、專業投資機構和權威研究專家,探討中國債券市場發展相關關鍵課題。

                  為什么中國債市將迎來大發展機遇?最直觀的預期來自過去發展狀況對比成熟市場發展空間。

                  從1981年恢復發行國債開始至今,中國債券市場發展迅速、成績顯著,為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宏觀經濟的健康運行和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底,中國債券市場規模已位列全球第四位,目前債券托管量接近21萬億元,占GDP的比重接近50%。其中信用債市場規模達5.1萬億元,占社會融資總量的10.6%,占GDP比例也達到了12%左右。

                  不過,將上述比例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中國債券市場無論是規模總量、在整個經濟體中的比重,還是提供直接融資的數量和方式,都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也是未來債券市場可能發生大擴容的空間。截至2011年底,全球債券市場規模約100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占32%、總規模達36.4萬億美元,而包含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僅占11%。

                  另外,不少與會專業人士也指出,“金融脫媒”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將推動民間資金“繞開”存貸款,對債券類資產的收益、對債券融資方式產生極大需求。

                  “債券市場未來面臨巨大發展機遇的深層次原因是金融脫媒。”易方達基金固定收益首席投資官馬駿說。“金融脫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況下,資金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這個媒介體系,直接輸送到需求方和融資者手里,造成資金的體外循環。金融脫媒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指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條件下,當市場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機構可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時,很多更加市場化的創新產品應運而生。

                  高華證券董事總經理馬寧認為,信貸脫媒和利率市場化造就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迅猛發展,例如券商,貨幣市場基金等。利率市場化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將促進中小企業融資,促進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但在利率市場化時期,中國的銀行體系如果不進行改革,其產生的貸款和存款利率也可能是扭曲的,從而抵消了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好處,但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又會加大金融市場的波動。因此,利率市場化需要更多結構性改革相配套且需要穩步推進。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部執行總經理楊輝預言:中國過去以外匯占款和信貸膨脹為主要特征的貨幣擴張過程接近尾聲,如果貨幣增長進入下行周期,金融深化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金融脫媒是金融深化的直接結果,發債成為替代貸款的首選融資方式。統計27家大型企業樣本,近年來每年新增的中長期債券總量已經超過中長期貸款。(鐘澤)

                責編:王金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